
(1).龍宮的經藏,佛教經典。 唐 王勃 《梓州通泉縣惠普寺碑》:“彩帙瑤箱,龍編月久。” 蔣清翊 注:“經有出於龍宮者,故曰龍編,猶今言龍藏矣。”參見“ 龍藏 ”。
(2). 太公望 兵書有《六韬》,第三曰《龍韬》。借指兵書。 唐 司空圖 《複安南碑》:“中權令峻,按虎節以風生;上将策奇,指龍編而天落。”
(3).古地名。《晉書·盧循傳》:“﹝ 循 ﹞至 龍編 ,刺史 杜慧度 譎而敗之。” 唐 陸龜蒙 《和吳中言懷寄南海二同年》:“城連虎踞山圖麗,路入 龍編 海舶遙。”
龍編是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的曆史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個層面的解釋:
一、古地名
龍編最早指東漢時期交州的治所,即今越南河内東部地區。該地名源于《後漢書·地理志》,為漢代中原政權在嶺南地區設置的重要行政中心。《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記載,龍編在公元3世紀前長期作為交趾郡的郡治,是漢文化向東南亞傳播的關鍵樞紐。
二、文獻與器物代稱
在古漢語中,“龍編”亦引申為與龍紋相關的典籍或編織物。例如《說文解字注》提及“編”字本義為串聯竹簡的繩索,後衍生為典籍編纂,而“龍編”可特指皇家藏書或繡有龍紋的珍貴文獻裝幀形式。唐代類書《藝文類聚》中曾用“龍編”代指宮廷收藏的典籍。
文化意義
該詞融合了地理、曆史與文獻學内涵,既反映了古代中國對邊疆的治理,也體現了龍圖騰在文化載體中的象征地位。需注意,現代漢語中“龍編”一詞已較少使用,多見于曆史研究領域。
“龍編”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結合不同文獻記載,其含義可歸納如下:
熬煮拜義百衆枹木履兵死步後塵不堪其憂不問三七二十一不周山岑岩昌蒲葅鏟平笞靳吃淩冰糧愁煩詞派蹛財戴發含齒待須當敵鞑夷點驗滌汰耳光衮藻宏謀鴻儒碩學皇墳荒外晃搖驩騰會文呼吸道将禮澆制嫁衣掎龁進火機械能舉籍狼瘡梁山泺臨難鑄兵理事會吏隱惱煞旁紐曲衍鋭氣掃數森森蹜蹜善行山樝沙雨沈屯十六衛守財鹵停牌脫卒銜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