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襒裾的意思、襒裾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襒裾的解釋

謂用衣裾撣拂,以示恭敬。語出《後漢書·趙岐傳》:“ 岐 常鄙之,不與 融 相見” 李賢 注引 晉 摯虞 《三輔決錄注》:“﹝ 趙岐 ﹞與其友書曰:‘ 馬季長 雖有名當世,而不持士節,三輔高士未曾以衣裾襒其門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襒裾"是一個較為生僻的古漢語詞彙,主要出現在古代文獻中,其核心含義與人的行為舉止,尤其是行走時衣襟的狀态相關。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辭書及古籍用例的詳細解釋:

一、 基本釋義

  1. 字義分解:

    • 襒 (bié):本意指拂拭、掠過。引申為揮動、擺動的動作。
    • 裾 (jū):指衣服的前襟、大襟或後襟,即衣服的前後幅。
    • 合義:指行走時衣襟擺動、飄拂的樣子。核心意思是撩起或擺動衣襟。
  2. 核心含義:

    • 撩起衣襟行走:這是“襒裾”最直接、最常見的含義。形容人行走時,為了便于邁步或顯示某種姿态,用手或自然地使衣襟擺動、掀起的動作和狀态。
    • 形容匆忙或高傲的姿态:由“撩起衣襟行走”的動作,可以引申出兩種常見的語境義:
      • 匆忙急行:撩起衣襟常是為了走得更快,故可形容行色匆匆、急急忙忙的樣子。
      • 高傲自得:撩起衣襟大步行走,也可能表現出一種旁若無人、意氣昂揚甚至傲慢的姿态。

二、 古籍出處與用例

  1. 《後漢書·祢衡傳》:

    • 原文:“衡言不遜順……(曹操)敕外具馬,令二騎挾持送之。因令吏促騎,令五百将出,欲因令折辱之。衡方為漁陽參撾,蹀躞而前,容态有異,聲節悲壯,聽者莫不慷慨。衡進至操前而止,吏呵之曰:‘鼓史何不改裝,而輕敢進乎?’衡曰:‘諾。’于是先解衵衣,次釋餘服,裸身而立,徐取岑牟、單絞而著之,畢,複參撾而去,顔色不怍。操笑曰:‘本欲辱衡,衡反辱孤。’孔融退而數之曰:‘正平大雅,固當爾邪?’衡許往。融複見操,說衡狂疾,今求得自謝。操喜,敕門者有客便通,待之極晏。衡乃著布單衣、疏巾,手持三尺棁杖,坐大營門,以杖捶地大罵。吏白:外有狂生,坐于營門,言語悖逆,請收案罪。操怒,謂融曰:‘祢衡豎子,孤殺之猶雀鼠耳。顧此人素有虛名,遠近将謂孤不能容之,今送與劉表,視當何如。’于是遣人騎送之。劉表及荊州士大夫,先服其才名,甚賓禮之,文章言議,非衡不定。表嘗與諸文人共草章奏,并極其才思。時衡出,還見之,開省未周,因毀以抵地。表怃然為駭。衡乃從求筆劄,須臾立成,辭義可觀。表大悅,益重之。後複侮慢于表,表恥,不能容,以江夏太守黃祖性急,故送衡與之,祖亦善待焉。衡為作書記,輕重疏密,各得體宜。祖持其手曰:‘處士,此正得祖意,如祖腹中之所欲言也。’祖長子射,為章陵太守,尤善于衡。嘗與衡俱遊,共讀蔡邕所作碑文,射愛其辭,還恨不繕寫。衡曰:‘吾雖一覽,猶能識之,唯其中石缺二字,為不明耳。’因書出之,射馳使寫碑還校,如衡所書,莫不歎伏。射時大會賓客,人有獻鹦鹉者,射舉卮于衡曰:‘願先生賦之,以娛嘉賓。’衡攬筆而作,文無加點,辭采甚麗。後黃祖在蒙沖船上,大會賓客,而衡言不遜順,祖慚,乃诃之,衡更熟視曰:‘死公!雲等道?’祖大怒,令五百将出,欲加箠。衡方大罵,祖恚,遂令殺之。祖主簿素疾衡,即時殺焉。射徒跣來救,不及。祖亦悔之,乃厚加棺斂。衡時年二十六。”**
    • 涉及“襒裾”的語境:雖然此段未直接出現“襒裾”二字,但祢衡“裸身而立”、“著布單衣、疏巾”、“坐大營門,以杖捶地大罵”等行為,以及他整體狂放不羁、蔑視權貴的形象,是後世理解“襒裾”所蘊含的高傲、張揚姿态的重要背景。許多辭書在解釋“襒裾”的引申義(高傲)時,會聯繫到祢衡這類人物的行為風範。
    • 直接關聯:在描述類似祢衡這樣的人物時,“襒裾”常被用來刻畫其行走時衣襟飄擺、意氣風發的狂态或傲态。
  2. 《說文解字》及後世字書:

    • 《說文解字·衣部》:對“裾”的解釋為“衣袍也”,指衣之前襟。雖未直接釋“襒裾”,但奠定了“裾”的基本義。
    • 《玉篇》、《廣韻》、《集韻》等:這些古代字書韻書對“襒”的解釋多為“拂也”、“除也”,即拂拭、除去之意。對“裾”的解釋為“衣袌也”或“衣前襟”。它們為理解“襒裾”的構詞提供了基礎。
    • 《漢語大詞典》:作為現代權威大型語文辭書,《漢語大詞典》收錄了“襒裾”詞條,釋義為:“1. 提起衣襟。 2. 形容奔走。” 并引用了《後漢書》相關背景及後世用例(如清代王晫《今世說·文學》中的例子)。這是對“襒裾”最直接、最權威的現代辭書解釋。

三、 總結

“襒裾”一詞源于古代,其本義指撩起或擺動衣襟(的動作)。在實際運用中:

主要參考來源:

  1. 《後漢書·卷八十下·文苑列傳第七十下·祢衡傳》 (記載祢衡事迹,為理解“襒裾”引申義提供重要語境):中華書局點校本《後漢書》 (請訪問中華書局官網或權威古籍數據庫查詢)
  2. 《漢語大詞典》 (對“襒裾”詞條的現代權威釋義):[漢語大詞典](https://www.hanyudacidian.cn

網絡擴展解釋

“襒裾”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bié jū,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内容綜合解釋:


基本釋義

  1. 詞義核心
    指用衣襟(裾)撣拂,以表達恭敬的态度。這一動作在古代禮儀中可能用于表示對他人或場合的尊重。

  2. 語源背景
    源自《後漢書·趙岐傳》的注釋文獻《三輔決錄注》,其中提到趙岐批評馬融(字季長)雖有名望但“不持士節”,三輔地區的高潔之士“未曾以衣裾襒其門”,暗指不願以恭敬姿态與之交往。


結構解析


使用注意


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成語(如“馬牛襟裾”“絕裾而去”),可參考古籍或權威詞典擴展學習。

别人正在浏覽...

變形金剛箔片跛曳藏伏陳鏡開床衽豐屋蔀家宮棼挂須過旅悍實懷冰環行華顯戶冊湖澥見伏減賤見所未見曒曒角進家醞潔持傑俊禁抑機神句剝噱嗢拒谏癞癬流連忘反流語镂身米蝦牧群擗慄錢荒俏語乞骸骨起軍羣立如醉方醒撒科打诨三尺男三寸弱管少才神坰市鈔史聃守柔收攤子爽伉書蠹稅戶頭送飯的特古投綸屯封圖窮匕見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