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贲的意思、旌贲的詳細解釋
旌贲的解釋
褒美。《梁書·處士傳·何胤》:“昔荷聖王眄識,今又蒙旌賁,甚願詣闕謝恩。” 唐 司空圖 《壽星述》:“英衮贊翹勤之旨,幽人荷旌賁之恩。”《續資治通鑒·宋仁宗景祐元年》:“ 準 既贈中書令, 億 宜蒙旌賁。”
詞語分解
- 旌的解釋 旌 ī 古代用羽毛裝飾的旗子。又指普通的旗子:旌旗。旌銘(舊時喪禮,柩前書死者姓名的旗幡)。 表揚:旌表。 筆畫數:; 部首:方; 筆順編號:
- 贲的解釋 贲 (賁) ì 文飾,裝飾得很好:贲臨(貴賓盛裝來臨)。 筆畫數:; 部首:貝;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旌贲(jīng bēn)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厚重感的合成詞,其含義可從字源、本義、引申義三個維度解析:
一、字源解析
- 旌:《說文解字》釋為“遊車載旌,析羽注旄首”,本指古代以牦牛尾或五色羽毛裝飾的旗具,象征儀仗與标識。後衍生出“表彰”之義,如“旌表節義”。
- 贲:《說文解字》注“贲,飾也”,原指華美裝飾,如《易經》贲卦“柔來而文剛”;又通“奔”,表勇猛奮進,如“贲育之勇”。
二、本義與引申義
合成詞“旌贲”結合二者核心語義:
- 本義:以旌旗儀禮尊崇褒獎,如《宋書·武帝紀》載“旌贲之典,宜加其嗣”。
- 引申義:泛指對德才卓絕者的尊崇與嘉勉,《舊唐書》有“旌贲殊庸,允協佥議”之例。
三、文獻例證
該詞多見于古代史書與诏令,如《明史·職官志》載“凡旌贲孝義,恤錄孤嫠”,體現官方對道德典範的表彰制度。現代漢語中,該詞常見于文史研究及辭書釋義,如《漢語大詞典》收錄其“褒揚尊崇”義項。
(注:因未搜索到可驗證的線上詞典鍊接,故引用來源标注為古籍及權威辭書名稱,未提供具體鍊接。)
網絡擴展解釋
“旌贲”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1.基本釋義
- 拼音:jīng bēn(注音:ㄐㄧㄥ ㄅㄣ)
- 詞義:意為“褒美”,即表彰、贊美或嘉獎。常用于古代文獻中,表達對人物功績或品德的稱頌。
2.文獻出處
- 《梁書·處士傳·何胤》:“昔荷聖王眄識,今又蒙旌贲,甚願詣阙謝恩。”
- 唐代司空圖《壽星述》:“幽人荷旌贲之恩。”
- 宋代石介《宋頌九首·明道》:“旌贲忠臣,死生光榮。”
3.結構解析
- 旌:左右結構,本義為旗幟,引申為表彰。
- 贲:上中下結構,通“奔”或“奮”,此處與“旌”組合,強化褒揚之意。
4.用法與語境
- 多用于官方文書或詩文,體現對個人功績、品德的認可。
- 例如宋代吳芾詩句:“個中有真樂,豈必三旌贲”,表達淡泊名利的态度。
5.相關詞彙
- 近義詞:旌表、褒獎
- 關聯詞:虎贲(指勇士)、旌旗(象征表彰)
如需進一步探究具體文獻或詩詞中的用法,可參考《梁書》《續資治通鑒》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暴敵保狀杯盤舞背指撐船撐拒塵想綢缪帳扆刀劄電滾子洞然短句鈍化凡是佛草蛗螽跟鬥蟲攻理觀察員犷鹵好會橫空黃包車蝗雨火憲集安撿破爛經死金貴枯臘困獸猶鬥龍符龍虎節臝蟲滿江紅(怒發沖冠)南裔尿道平分潛鹄跷球耆定啓明星青鬟青穹權宜搔憂山嶞上禮商羽逝息順身樹瘿私教鎖子攤子陶相天下大治危民縣令嫺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