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在炕前或椅前供墊腳用的矮木凳。《宋史·後妃傳下·劉貴妃》:“ 紹興 二十四年,進賢妃,頗恃寵驕侈。嘗因盛夏,以水晶飾腳踏。帝見之,命取為枕。”《紅樓夢》第七一回:“當中獨設一榻,引枕、靠背、腳踏俱全。”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格言·姚端恪公》:“公指座腳踏曰:如此物,置之不得其所,暗中或至損人足。”
“腳踏”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主要分為以下兩類:
基本釋義
指古代放置于炕、椅或床前,供人墊腳用的矮凳,常見于傳統家居場景。例如:
結構與功能
通常為木質,高度較低,表面可能裝飾精美(如雕刻、水晶鑲嵌),兼具實用性與裝飾性。
引申含義
形容人立場堅定、行為穩重,不易動搖或背叛。例如《醒世姻緣傳》中以“腳踏的營生”暗喻可靠之事。
現代用法
此義項在現代漢語中使用較少,多保留在成語或文學表達中,強調“腳踏實地”的可靠特質。
腳踏是一個常見的漢語詞語,指的是用腳站在或踩在某物上。它可以表示踩着某種交通工具、踩踏地面或其他物體的動作。
腳踏這個詞可以拆分為“⺾”,“足”,“踏”三個部首。其中,“⺾”是一個地名部首,“足”是一個身體器官部首,“踏”是一個表示腳踩的意義的獨體字。
根據筆畫計算,《腳踏》共有13個筆畫。其中,“⺾”部首1畫,“足”部首7畫,“踏”部分5畫。
“腳踏”是現代漢語詞語,來源于古漢語詞語“腳跣”,意思也是指踩踏。在繁體字中,腳踏的寫法為“腳踏”。
在古代,腳踏的寫法有所不同。一種常見的寫法是“足踏”,其中“足”表示腳,“踏”表示踩。另一種寫法是“蹋”,它表示腳踩地面的動作。
1. 他腳踏着自行車,飛快地向前沖去。
2. 小明腳踩着落葉走在小徑上,發出清脆的聲響。
組詞:腳踏闆、腳踏車、腳踩、腳步
近義詞:腳步、步伐、行走
反義詞:腳離、腳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