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麋皮制成的箭靶。《周禮·天官·司裘》:“卿大夫則共麋侯。”《儀禮·鄉射禮》:“凡侯,天子熊侯,白質;諸侯麋侯,赤質。” 宋 聶崇義 《三禮圖·射侯·麋侯》:“《司裘》雲,卿大夫則供麋侯。此謂王朝卿大夫畿内有采地者,将祭祖先,亦行大射之禮。張麋侯君臣共射焉…… 漢 以皮方制其鵠……著於侯中,其侯道亦五十弓。侯廣鵠方丈尺之數,亦與王之豹侯同。”
“麋侯”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與射箭禮儀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定義
指用麋鹿皮制成的箭靶,主要用于古代射禮活動。根據《周禮·天官·司裘》記載,卿大夫階層在祭祀前會使用麋侯進行大射禮()。
形制與等級象征
古代箭靶(侯)的材質和圖案體現等級制度:天子用熊皮箭靶(白底),諸侯用麋皮箭靶(赤底),士大夫則用布質箭靶。麋侯的靶心(鹄)為方形,尺寸與豹侯相同,射程為五十弓(約75米)()。
禮儀用途
麋侯是周代射禮的重要器具,尤其在祭祀祖先時,君臣共同參與射箭儀式,兼具軍事訓練與禮儀規範的雙重功能()。
注意:提到的“諸侯國”說法缺乏可靠文獻支持,可能是對“侯”字的誤讀。建議以《周禮》《儀禮》等典籍記載的“箭靶”釋義為準。
《麋侯》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古代貴族在宴會或宴請下級時所設的席位。麋指的是鹿的一種,侯則是古代官銜中的一種。合起來表示以鹿命名的貴族所設的席位。
拆分麋侯的部首和筆畫:
麋(鹿的部首):鹿(222+0=222)
侯(人的部首):人(9+1=10)、㠯(2+1=3)、王(4+4=8)、㐄(1+1=2)、一(1+0=1)
總計:麋(222)、侯(24)
《麋侯》一詞最早出現在南北朝時期的《南史·五行志》中,用于描述宴會中高位者所設的席位。
麋侯的繁體寫法為「麋侯」。
古代的漢字寫法可以有多種變化,但現代的「麋侯」字形與古代寫法基本相同。
1. 在古代,麋侯是表達宴會中高位者身份地位的象征。
2. 那個麋侯的位置特别尊貴,隻有國君才能坐在那裡。
麋炙(mí zhì):比喻名聲顯赫,享有盛名。
麋骨(mí gǔ):鹿的骨頭。
亭侯(tíng hóu)、柏侯(bǎi hóu)。
庶吏(shù l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