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步履傾斜。 元 無名氏 《貨郎旦》第二折:“他自吃醉了,這等腳高步低,立也立不住。”《水浒傳》第三七回:“三人躲在蘆葦叢中,望後面時,那火把漸近,三人心裡越慌,腳高步低,在蘆葦裡撞。”《儒林外史》第十二回:“﹝ 權勿用 ﹞左手掮着箇被套,右手把箇大布袖子晃蕩晃蕩,在街上腳高步低的撞。”
“腳高步低”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形容人行走時腳步不穩、姿态歪斜,常因醉酒、慌張或身體失衡導緻。字面指腳擡得高但步伐低,缺乏協調性。
2. 出處與用法
3.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寫因情緒(如驚慌、醉酒)或環境(如黑暗、崎岖)導緻的步履不穩。例如:“他喝醉後腳高步低,險些摔倒。”。
4. 近義與擴展
近義詞包括“踉踉跄跄”“東倒西歪”,均強調行走姿态的失衡狀态。
提示:若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水浒傳》《儒林外史》原文,或查閱漢典等權威詞典(來源:、3、4、8)。
《腳高步低》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走路時心高氣傲,态度傲慢。通常用來形容人的傲慢自大、狂妄無禮的行為。
《腳高步低》這個成語可以拆分成三個部首:⺶(走之辶),田,⺆(厶)。
它的總筆畫數為12畫。
《腳高步低》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明代文學家楊慎《古今說文字表》一書中。楊慎将其列為“傲詞”之一,表達了人們應該謙虛謹慎的道理。
《腳高步低》的繁體字為「腳高步低」。
在古時候,人們對《腳高步低》這個成語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上與現代的寫法相近。
他在工作中總是腳高步低,對同事不尊重,所以沒有人喜歡和他合作。
腳步、高傲、低調。
傲慢、狂妄、目中無人。
謙遜、謹慎、低調。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