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麋皮制成的箭靶。《周礼·天官·司裘》:“卿大夫则共麋侯。”《仪礼·乡射礼》:“凡侯,天子熊侯,白质;诸侯麋侯,赤质。” 宋 聂崇义 《三礼图·射侯·麋侯》:“《司裘》云,卿大夫则供麋侯。此谓王朝卿大夫畿内有采地者,将祭祖先,亦行大射之礼。张麋侯君臣共射焉…… 汉 以皮方制其鵠……著於侯中,其侯道亦五十弓。侯广鵠方丈尺之数,亦与王之豹侯同。”
“麋侯”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与射箭礼仪相关,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定义
指用麋鹿皮制成的箭靶,主要用于古代射礼活动。根据《周礼·天官·司裘》记载,卿大夫阶层在祭祀前会使用麋侯进行大射礼()。
形制与等级象征
古代箭靶(侯)的材质和图案体现等级制度:天子用熊皮箭靶(白底),诸侯用麋皮箭靶(赤底),士大夫则用布质箭靶。麋侯的靶心(鹄)为方形,尺寸与豹侯相同,射程为五十弓(约75米)()。
礼仪用途
麋侯是周代射礼的重要器具,尤其在祭祀祖先时,君臣共同参与射箭仪式,兼具军事训练与礼仪规范的双重功能()。
注意:提到的“诸侯国”说法缺乏可靠文献支持,可能是对“侯”字的误读。建议以《周礼》《仪礼》等典籍记载的“箭靶”释义为准。
《麋侯》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指古代贵族在宴会或宴请下级时所设的席位。麋指的是鹿的一种,侯则是古代官衔中的一种。合起来表示以鹿命名的贵族所设的席位。
拆分麋侯的部首和笔画:
麋(鹿的部首):鹿(222+0=222)
侯(人的部首):人(9+1=10)、㠯(2+1=3)、王(4+4=8)、㐄(1+1=2)、一(1+0=1)
总计:麋(222)、侯(24)
《麋侯》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的《南史·五行志》中,用于描述宴会中高位者所设的席位。
麋侯的繁体写法为「麋侯」。
古代的汉字写法可以有多种变化,但现代的「麋侯」字形与古代写法基本相同。
1. 在古代,麋侯是表达宴会中高位者身份地位的象征。
2. 那个麋侯的位置特别尊贵,只有国君才能坐在那里。
麋炙(mí zhì):比喻名声显赫,享有盛名。
麋骨(mí gǔ):鹿的骨头。
亭侯(tíng hóu)、柏侯(bǎi hóu)。
庶吏(shù lì)。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