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ffical's mother] 漢制列侯之母稱太夫人,後來凡官僚豪紳的母親不論在世與否,均稱太夫人
太夫人已不幸。——《漢書·李文蘇建傳》
上書太夫人。——清· 侯方域《壯悔堂文集》
(1). 漢 制,列侯之母稱太夫子。《漢書·文帝紀》:“令列侯太夫人、夫人、諸侯王子及吏二千石無得擅徵捕。” 顔師古 注引 如淳 曰:“列侯之妻稱夫人。列侯死,子復為列侯,乃得稱太夫人。子不為列侯,不得稱也。”
(2).後世官吏之母,不論存殁,亦稱太夫人。 唐 韓愈 有《祭左司李員外太夫人文》。 宋 政和 間,曾以“太”字為對生者的尊稱,令凡追封者皆去“太”字。見 宋 徐度 《卻掃編》卷上。《兒女英雄傳》第十八回:“更兼那 紀太傅 每日上朝進署,不得在家。他家太夫人又身在内堂,照應不到外面的事。”
“太夫人”是中國古代對特定身份女性的尊稱,其含義和適用範圍隨曆史演變有所變化:
漢制起源
漢代規定列侯(諸侯爵位)的母親稱為太夫人,但需滿足嚴格條件:若列侯去世後,其子繼承爵位,母親方可稱“太夫人”;若子未繼承,則不可使用此稱謂。漢文帝曾頒布法令限制列侯太夫人等階層的特權,強調等級制度的嚴格性。
後世擴展
自漢代以後,“太夫人”的適用範圍逐漸擴大。官僚、豪紳階層的母親無論是否在世,均可尊稱為“太夫人”。例如清代侯方域在《壯悔堂文集》中即以“太夫人”稱呼他人母親。
典籍與注解
特殊語境中的用法
在個别文獻中,“太夫人”也被用于形容氣質高雅的女性,但這一用法非主流,更多是文學修飾。
該稱謂最初是漢代貴族制度的産物,後演變為對官僚階層母親的泛稱,兼具身份象征和尊崇意義。
太夫人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太和夫人。以下是對太夫人的相關分析:
太夫人的第一個字部首是太,它屬于『大』的意思,包含了動、天、日這幾個意思,總共有三個筆畫;夫人的第一個字部首是夫,意為男子,總共有四個筆畫。
太夫人這個詞語源于中國古代的宮廷文化。太代表高大的地位,夫人則指的是貴族婦女。太夫人這個詞語用來尊稱宮廷中地位尊貴的女性。
太夫人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太夫人」,并無差異。
在古代,太字的變體為「夊」,夫字的變體為「彳」。因此,太夫人在古漢字寫法中可能會寫作「夊彳人」。
1. 宋朝的太夫人因才貌雙全而被贊譽為國色天香。
2. 皇帝的太夫人被尊稱為皇後。
組詞:太後、太子、夫人、夫婦、太平、夫妻。
近義詞:貴婦人、貴夫人、娘娘。
反義詞:婢女、傭人、仆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