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威焰 ”。
亦作“ 威燄 ”。指顯赫的威勢氣焰。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吏部二·考察留用》:“是時 嚴 ( 嚴嵩 )僅為大宗伯,而威焰已能鉗結上下如此。” 清 錢大昕 《十駕齋養新錄·南渡諸臣傳不備》:“ 史彌遠 握權卅餘年,威燄甚於 京檜 。” 茅盾 《子夜》四:“如果他還是往日那樣的威焰,在此時一怒之下,大概那位耽誤了他們 曾 吳 兩府要電的本地電報局長總該倒楣的了。”
“威焰”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野獲編》《子夜》等原著。
《威焰》是一個詞語,表示威勢張揚而淩厲的氣勢,形容者威風凜凜、威嚴迫人的狀态。這個詞語通常用來形容權勢膨脹、威風八面的人或事物。
《威焰》的部首是火部,表示與火相關的意義。威焰的筆畫數為15畫。
《威焰》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在古代,該詞語的原寫法為「威」和「焰」兩個獨立的字。後來,隨着漢字的發展,「威焰」被合為一個詞語,并且使用簡化字寫作「威焰」。而在繁體字中,「威焰」仍然以傳統的形态「威焰」來書寫。
在古代,「威」的寫法稍有不同,最早的寫法類似于「畏」字,但下方多了一個「彐」的部分,表示頭部的角。而「焰」的古代寫法則為「火」字上加上左右兩點,表示火苗向外燃燒的形态。
1. 他在舞台上展現出威焰,讓觀衆們無不為之傾倒。
2. 這位領導以其威焰的姿态,赢得了團隊成員的敬畏和合作。
3. 正義的力量崛起,将會撲滅那些犯罪分子的威焰。
1. 威嚴:威壓人們的嚴肅和威武态度。
2. 焰火:指煙花爆竹等噴射出來的火光。
3. 焰燎:火勢猛烈地燃燒。
4. 威風:指權勢顯赫,聲勢浩大。
1. 威風凜凜:形容人或事物氣勢恢宏,威風凜凜。
2. 雄風:指雄壯而威武的氣勢。
3. 威武:形容氣勢磅礴,威嚴威武。
1. 弱小:與威焰相對,表示力量薄弱、無威勢。
2. 溫柔:與威焰相對,表示性格溫和、不兇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