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記載日蝕時間,有的隻書日(幹支)而不書朔,稱為“無朔”。《元經》卷八“ 元嘉 十九年……秋七月甲戌晦日,日有蝕之” 唐 薛收 傳:“案,《春秋》書日食或無朔而有日者,或無朔無日者,或有朔無日者,餘則日朔皆滿。”
“無朔”是一個源自古代曆法記錄的術語,具體含義如下:
“無朔”指《春秋》中記載日食時,僅記錄幹支日期而未标注“朔日”的情況。例如《元經》記載“元嘉十九年秋七月甲戌晦日,日有蝕之”,唐代薛收在注釋中提到此類現象屬于“無朔”。
曆法标注規則
古代日食記錄需包含幹支(如甲子、乙丑)和“朔”(農曆初一),但《春秋》中存在三種特殊情形:
學術争議
這類記錄可能是曆法推算誤差或文獻傳抄疏漏所緻,成為後世研究春秋曆法的重要線索。
部分資料(如)提到“無朔”被引申為“沒有月亮的夜晚”,比喻事物缺乏關鍵要素。但此用法未見于權威文獻,可能為現代網絡釋義的衍生,需謹慎參考。
《無朔》是一個成語,意指沒有明确的線索或頭緒,沒有指向的方向。它通常用來形容情況混亂、事情難以把握或判斷。
《無朔》這個詞的部首是日,筆畫為十五畫。
《無朔》最早見于南朝宋劉宋時期的文學作品《世說新語》中的一則故事。故事中的人物劉桢以“無朔之言”形容他所說的話沒有明确的意義和線索。
《無朔》(注:繁體字中“無”可寫作“無”)。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無朔的寫法也有一些變種。比如,無朔的“無”字可以采用更早的版本,寫作“毋”。另外,“朔”字的寫法也可以是“㠯”。
他的解釋完全無朔,聽了隻覺得更糊塗了。
無朔之言、無朔無疵、無朔之談、無朔無虞
沒有頭緒、沒有端倪、無迹可尋
有據可循、有迹可尋、确鑿無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