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裡保的意思、裡保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裡保的解釋

舊時在鄉裡為官府辦差的人,俗稱“地保”。《京本通俗小說·拗相公》:“桑麻失利,隻得畜豬養雞,等候吏胥裡保來徵役錢。”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莅任·禀帖贅說》:“然 馬頭 裡保鄉約,惟 源 尤為急公。”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裡保"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色彩的複合詞,現多用于文獻或特定語境中。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基本構成與職能 "裡保"由"裡"和"保"兩個基層管理單位組合而成。古代以五家為"鄰",五鄰為"裡"(《周禮·地官·遂人》),負責戶籍管理與賦役征發;"保"則源自保甲制,十戶為一保,主司治安聯防(《宋史·兵志》)。二者結合後,特指宋明時期承擔戶籍登記、稅賦催征等職責的基層吏員群體。

二、曆史演變 該制度在宋代趨于成熟,《續資治通鑒長編》載元豐年間"每都保五百家,置裡保正一人",明代《大明會典》更明确規定裡保需協同完成黃冊編審。清代雖改行保甲制,但民間仍習稱基層執役者為裡保。

三、文學語境延伸 在明清小說中,裡保常作為案件報官的第一經手人出現,如《醒世恒言》第三十三回所述命案"裡保得知,押着原告來縣告狀"。這種文學形象折射出其在古代司法體系中的特殊地位。

參考資料:

  1. 中國社會科學院《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2. 中華書局點校本《宋史·食貨志》
  3. 商務印書館《辭源》修訂本
  4. 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國曆代官制大辭典》

網絡擴展解釋

“裡保”是一個曆史詞彙,主要含義如下:

  1. 基本定義
    指舊時在鄉裡為官府辦差的人員,俗稱“地保”。其職責包括協助官府處理基層事務,如征收賦稅、維護治安、傳達政令等。

  2. 曆史背景與職責

    • 在明清時期,裡保屬于地方基層管理體系的一部分,常由鄉民推選或官府指派,需承擔具體行政任務。例如《京本通俗小說·拗相公》提到“等候吏胥裡保來徵役錢”,說明其參與賦稅征收。
    • 清代文獻《福惠全書》記載裡保需協調“鄉約”,即處理民間糾紛、推動公共事務。
  3. 其他含義
    現代語境中,“裡保”也指日本遊戲《方根膠卷》中的角色,但此含義與曆史詞彙無關聯。

  4. 近義詞與關聯詞
    類似職務包括“保正”“甲長”等,均屬古代基層管理人員。

如需進一步了解文獻原文或角色設定,可參考《京本通俗小說》、清代《福惠全書》或遊戲《方根膠卷》相關介紹。

别人正在浏覽...

拔篲成禽尺簡打悶棍狄成慸介豆盧惡貫禍盈發憷販傭費神黼函稿費更端鬲山鹳井貴少歸十歸一顧遇好事多磨亨生車黃劄劃一化雲互訛嘉木簡倨建邪徼天接煞機管井底銀瓶寄宿舍鵙鵙駿驵康熙考研裂痕立名隆贶陌上歌惱亂逆人派取品級破衲疏羹傾羨蛩蛩钜虛忍悖守潔蜀雞擻抖抖鎖試桃李月蛻委吞聲忍氣王綱鄉味小就邪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