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虎踞龍盤。《法書要錄》卷三載 唐 李嗣真 《書品後》:“右 謝公 縱任自在,有螭盤虎踞之勢。”
“螭盤虎踞”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chī pán hǔ jù,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如下:
核心解釋
形容地勢險要雄偉或氣勢威武莊嚴,類似于“虎踞龍盤”。其中“螭”是古代傳說中形似龍的神獸,“盤”指盤曲,“虎踞”則比喻猛虎蹲伏的姿态,整體強調威嚴與險峻感。
引申意義
在文學或書法中,也可用于描述筆勢雄健、布局磅礴的藝術風格。例如唐代李嗣真評價謝安書法時,稱其“有螭盤虎踞之勢”。
該成語在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中。若需更多例句或詳細解析,可參考權威詞典或古籍文獻。
《螭盤虎踞》的意思是某物(通常指人或事物)坐落在如螭龍盤踞、虎踞龍盤的地勢險峻之處,象征其位置堅固,威勢頭也非常強大。
《螭盤虎踞》的部首是虍(膽虎)和龍(長龍),筆畫分别是7、16、9。
《螭盤虎踞》最早來源于《左傳·哀公五年》的文中,用來形容某個國家或地方非常安全穩固。
《螭盤虎踞》是該成語的繁體字形式,用于傳統繁體字的書寫。
在古代寫作《螭盤虎踞》時,可能會有一些不同的寫法。但總體上,該成語的含義和形象都會進行保留。
他在這個公司的地位如同螭盤虎踞,無人可撼動。
組詞不同于成語,沒有固定的詞組搭配。
類似的近義詞有:“堅如磐石”、“穩如泰山”、“鐵打不動”等。
相反的反義詞有:“搖搖欲墜”、“靠不住”、“不穩定”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