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 踣弊 ”。败亡;衰落。《国语·周语下》:“及其失之也,必有慆淫之心閒之。故亡其氏姓,踣毙不振;絶后无主,湮替隶圉。” 韦昭 注:“踣,僵也。” 唐 柳宗元 《上门下李夷简相公陈情书》:“及今閤下以仁义正直,入居相位, 宗元 实抚心自庆,以为获其所望。故敢致其辞以声其哀,若又捨而不顾,则知沉埋踣毙无復振矣。” 唐 柳宗元 《祭从兄文》:“中遭诸武,抑压讎寃,踣弊不振,数逾百年。”
(2).倒毙。《清史稿·兵志十二》:“凡牧马毙,则验其皮,踣毙例须赔抵,有一九、一七之罚。” 蔡东藩 《清史通俗演义》第四四回:“若閲四五年之久,无冬无夏,即骡马尚且踣毙,何况於人?”
踣毙(bó bì)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由“踣”和“毙”两个单字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指因跌倒、倒下而死亡,常引申为因困顿、失败或外力打击而灭亡。以下是详细解析:
踣(bó)
《说文解字》释为“僵也”,即向前仆倒。《左传·襄公十四年》有“譬如捕鹿,晋人角之,诸戎掎之,与晋踣之”,此处“踣”指使鹿仆倒。引申为失败、灭亡,如“踣国”(亡国)。
来源:《说文解字注》
毙(bì)
本义为“顿仆”,即向前倒下而死。《说文解字》注:“毙,顿仆也……《春秋传》曰‘与犬,犬毙’。”甲骨文字形似人被击中头部倒地,后泛指死亡。
来源:《汉语大字典》
“踣毙”为同义复合词,强调因外力冲击或极度困顿而倒地身亡,常见于描述生物(人、动物)或抽象事物(如政权)的覆灭:
例:《周礼·秋官·掌戮》:“凡杀人者,踣诸市,肆之三日。”郑玄注:“踣,僵尸也。”
来源:《周礼正义》
例:清人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其群且踣毙不振,尚何国家之可言?”
现代汉语中,“踣毙”属书面语,多见于历史文献、文学作品或学术论述中,用以强化死亡或失败的悲剧性与被动性。例如:
“饥民流徙于途,冻馁踣毙者不可胜计。”(描述灾荒场景)
“旧制度在变革浪潮中终致踣毙。”(喻制度崩溃)
参考资料:
“踣毙”是一个古汉语词汇,读音为bó bì,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败亡、衰落
指国家、家族等因衰败而灭亡。例如《国语·周语下》记载:“故亡其氏姓,踣毙不振”,描述宗族姓氏消亡、无法复兴的状态。唐代柳宗元在《上门下李夷简相公陈情书》中也用“沉埋踣毙无復振”表达类似的衰败含义。
倒毙
指人或动物因外力(如疾病、饥饿、暴力等)而倒地死亡。例如《国语·周语下》韦昭注中解释“踣”为“僵”,即僵卧不起的状态。
如需更多例证或古籍原文,可查阅《国语·周语下》或柳宗元文集。
隘阒爱窝窝暗香疏影策牍扯线宫戏痴雨出液倒牀堤山恩同再造发迈法曲奉公如法浮迹腐见夫妻店给力根萌鹤迹贺遂胡踹江禁节节寸寸金虀脍穅核贶室廓如懒几靓耀练行尼丽木理人马蹏金貌像绵羽密席逆边剽勇匹概窍生生穷思极想跂行取平扰毅瑞昌塞絶上蔡苍鹰姗姗圣期圣世神仙尉噬螫顺人应天输气梳雪龆年微宵无学相国庄贤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