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飄的意思、蓬飄的詳細解釋
蓬飄的解釋
飛蓬飄蕩,以喻人之流徙無定。語出 三國 魏 曹植 《雜詩》之二:“轉蓬離本根,飄飄隨長風。” 唐 錢起 《送修武元少府》詩:“黎甿久厭蓬飄苦,遲爾西南惠月傳。” 宋 蔣捷 《行香子·舟宿蘭灣》詞:“紅了櫻桃,緑了芭蕉,送春歸客尚蓬飄。” 清 顧炎武 《寄張文學弨時淮上有築堤之役》詩:“愁絶無同調,蓬飄久索居。”
詞語分解
- 蓬的解釋 蓬 é 多年生草本植物,花白色,中心黃色,葉似柳葉,子實有毛(亦稱“飛蓬”):蓬門。蓬心(“蓬”的心狹窄而彎曲,喻茅塞不通的頭腦。謙辭,用以表示自己見識淺陋,蠢笨)。蓬戶甕牗。蓬生麻中(喻在良好的生長
- 飄的解釋 飄 (飄) ā 隨風飛動:飄揚。飄擺。飄散(刵 )。飄灑。飄逸(灑脫自然,與衆不同)。飄溢(飄蕩洋溢)。飄拂。飄忽(a.風雲等輕快地移動;b.搖擺,浮動)。飄蕩。飄泊(同“漂泊”)。飄渺(同“漂渺”)
專業解析
“蓬飄”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意象來源于“蓬草”隨風飄飛的特點,常用來比喻漂泊不定、居無定所的生活狀态。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
本義與核心意象:
- “蓬”指蓬草,一種常見的野草,其特點是枯後根斷,遇風飛旋,故又稱“飛蓬”。
- “飄”指隨風飛舞、飄蕩。
- 因此,“蓬飄”的字面意思就是蓬草隨風飄飛。這個意象本身就蘊含了無根、漂泊、不由自主的意味。據《漢語大詞典》解釋,“蓬飄”指“蓬草隨風飄飛,比喻人流徙無定”。
-
引申義與比喻義:
- 基于蓬草隨風飄蕩、無根無定的特性,“蓬飄”最主要的引申義是比喻人的行蹤不定、四處漂泊、流離失所。它形象地描繪了人像蓬草一樣被命運或時勢之風裹挾,無法自主掌控方向,過着動蕩不安的生活。例如形容遊子、旅人、征夫或遭遇戰亂、災禍而背井離鄉者的境況。參考《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對“飄蓬”的釋義(“蓬飄”與之同義),其比喻義為“生活不安定,到處漂泊”。
-
用法與語境:
- “蓬飄”常見于書面語,尤其多見于古典詩詞和抒情散文中,用以渲染羁旅之愁、漂泊之苦、身世之感或人生無常的感慨。
- 常與“萍轉”、“梗泛”、“浪迹”等詞并用或形成對仗,強化漂泊無依的意境(如“蓬飄萍轉”、“梗泛蓬飄”)。
- 例句:
- “十載蓬飄,天涯倦客。” (形容長期在外漂泊)
- “戰亂頻仍,百姓蓬飄,流離失所。” (形容因戰亂而流離失所)
“蓬飄”一詞,源自蓬草隨風飄飛的特性,其核心含義是比喻人或事物像蓬草一樣漂泊無定、流離失所。它生動地傳達了居無定所、行蹤飄忽、命運不由自主的意境,帶有濃厚的文學色彩和情感色彩,常用于表達羁旅愁思或人生動蕩的感慨。
網絡擴展解釋
“蓬飄”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蓬飄”字面指飛蓬隨風飄蕩(飛蓬是一種易被風吹散的植物)。其核心喻義為人的漂泊無定或流離失所,常用于形容人生際遇的飄零狀态。
二、出處與文學應用
-
出處溯源
該詞源于三國時期曹植《雜詩》中的“轉蓬離本根,飄飄隨長風”,以飛蓬比喻人的漂泊。
-
詩詞用例
- 宋代蔣捷《行香子·舟宿蘭灣》寫道:“送春歸客尚蓬飄”,表達客居漂泊的惆怅。
- 清代黃景仁在詩句“風蓬飄盡悲歌氣”中,用“蓬飄”暗喻人生失意。
三、情感色彩
“蓬飄”帶有孤寂與無奈的情感色彩,常見于古代文人抒發羁旅之愁或懷才不遇的語境中。
四、現代延伸
現代語境中,該詞可引申為生活不穩定、居無定所的狀态,例如形容異鄉打工者或頻繁遷徙的人群。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曆史文獻中的具體用法,可參考古典詩詞集或權威詞典(如《漢語大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苞苴竿牍逼掠不甫能長彴尺箠仇口出口傷人醇冽得不補失得其所哉動武笃論娥皇女英貳話房闱風荷功成骨枯桂客桂樽固着酣卧豪光華階驩逸假眉三道奸計戟衣愧愕刳形去皮略獲雷氏琴戀枕六蕃李下瓜田魯衛之政慮外買辦媒援默釣烹龍煮鳳頃歲啟奏忍饑挨餓如臯雉石家莊順接宿禽台屏甜適亭立徒夫推懷脫棄蕰蓄無勞蝦兵蟹将俠腸賢王隙壁寫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