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飛蓬飄蕩,以喻人之流徙無定。語出 三國 魏 曹植 《雜詩》之二:“轉蓬離本根,飄飄隨長風。” 唐 錢起 《送修武元少府》詩:“黎甿久厭蓬飄苦,遲爾西南惠月傳。” 宋 蔣捷 《行香子·舟宿蘭灣》詞:“紅了櫻桃,緑了芭蕉,送春歸客尚蓬飄。” 清 顧炎武 《寄張文學弨時淮上有築堤之役》詩:“愁絶無同調,蓬飄久索居。”
“蓬飄”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蓬飄”字面指飛蓬隨風飄蕩(飛蓬是一種易被風吹散的植物)。其核心喻義為人的漂泊無定或流離失所,常用于形容人生際遇的飄零狀态。
出處溯源
該詞源于三國時期曹植《雜詩》中的“轉蓬離本根,飄飄隨長風”,以飛蓬比喻人的漂泊。
詩詞用例
“蓬飄”帶有孤寂與無奈的情感色彩,常見于古代文人抒發羁旅之愁或懷才不遇的語境中。
現代語境中,該詞可引申為生活不穩定、居無定所的狀态,例如形容異鄉打工者或頻繁遷徙的人群。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曆史文獻中的具體用法,可參考古典詩詞集或權威詞典(如《漢語大詞典》)。
《蓬飄》這個詞是由“蓬”和“飄”兩個字組成,意為草木茂盛、四處飄揚的樣子。下面我們來逐一解析這個詞的部首和筆畫。
“蓬”的部首是“艹”,表示與植物相關,它由14個筆畫構成;而“飄”的部首是“飛”,意為飛行,由11個筆畫構成。
《蓬飄》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學作品《紅樓夢》。其中的一句詩:“秋菊蓬灰故國情,日西風曆宿淚盈。”中的“蓬灰”一詞,借指草木的淩亂、茂盛,後來形成了現代意義上的“蓬飄”,用以形容草木繁茂且四處飄蕩的景象。
在繁體字中,“蓬飄”被寫作“蓬飄”,由于部分地區使用繁體字的習慣,這種表達形式也得到廣泛應用。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較為繁複,與現代有所不同。以“蓬”為例,古代寫法為「軿」,字形更加複雜,但字義相同。而“飄”的古代寫法為「飃」,這種字形更加活潑,凸顯了飄揚的特點。
以下是一些例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蓬飄》的意思:
1. 那片草原上的野花蓬飄,如同彩帶般在微風中起舞。
2. 到了夏天,大樹上的楊絮蓬飄四散,像是在給大地披上一件白色的薄紗。
組詞:
1. 蓬勃:意為生機旺盛,形容植物生長茂盛或事物充滿活力。
2. 飄忽:意為飄蕩不定,形容思想或行為變化無常。
3. 飄揚:意為飄蕩飛舞,形容旗幟、頭發等自由飛揚的樣子。
近義詞:
1. 茂盛:形容植物長得旺盛,茂密。
2. 翩翩:形容衣袂飄揚的樣子,也可用來形容人體态輕盈。
反義詞:
1. 荒蕪:形容土地貧瘠,沒有植物生長的狀态。
2. 沉重:形容物體沉重,沒有輕盈飄逸的特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