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期被輕視;長期輕視。 明 沉德符 《野獲編·京職·門下省》:“左右參議,又以讀本故,必繇遴選而授,班行厭薄之,不肯就,鸞臺重地,積輕已非一日。” 清 侯方域 《重修演武廳事記》:“嗚呼!歸故所稱為腹心内地,未幾而於 明 季一為四戰,未幾而入版圖,尤悄悄戒伏莽焉,常變、安危之相倚伏,豈有定哉!然焉知後之人不更積輕而廢之亦如昔日者耶!” 清 馮志沂 《送朱伯韓序》:“故今之號為鄉紳者,莫能以威福暴鄉裡,而勢既處於積輕,一旦有事,欲出其身為桑梓捍災患,官吏皆能掣其肘而莫能以有為。”
“積輕”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積輕由“積”(長期積累)和“輕”(輕視)構成,指長期被輕視或長期輕視某事物的狀态。例如:清馮志沂在《送朱伯韓序》中提到鄉紳勢力“勢既處于積輕”,形容因長期被輕視而難以作為的現象。
詞義延伸
該詞隱含事物因長期被忽視或輕視,導緻地位、影響力逐漸削弱。例如明代沈德符《野獲編》中描述官職“積輕已非一日”,強調長期輕視後的結果。
語境用法
多用于描述社會地位、官職權力等抽象概念,如“官吏掣肘,積輕難返”。
“積輕”反映了漢語中通過複合詞表達動态演變的特點,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貶義傾向。如需進一步考證古籍用例,可參考清代文獻。
積輕(jī qīng)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思是事物累積到一定程度後就會變得不重要、不值得重視。在日常生活中,它經常用來形容長期積累的問題或困擾。
積輕由兩個部首組成:積(禾部)和輕(車部)。積的筆畫數為10,輕的筆畫數為13。
積輕的來源是《資治通鑒·晉紀·安帝鹹甯元年》:“自昔聖王因文之典,輕重有度,而嫌賊多由輕輕積之驗也。”意思是從古代的聖人,如聖王,悉心規劃,并對事物的輕重有明确的衡量标準,而對于患害之源常常由輕微事物積累之所導緻。
繁體字“積輕”保留了原本的形态和意義,與現代簡體字寫法相同。
在古代,積輕的寫法并沒有本質上的差别。“積”字在篆書中寫作“積”,在隸書中寫作“積”。而“輕”字在篆書中寫作“輕”,在隸書中寫作“輕”。
1. 這些小問題看似無關緊要,但積輕則重,如果不及時解決,最終可能導緻大問題。
2. 在工作中,我們常常要注意積輕思變,及時發現和解決潛在問題。
積極、積累、積蓄、輕松、輕微、輕視
漸輕、漸小、漸微
集重、積重、重要、重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