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物的意思、撫物的詳細解釋
撫物的解釋
(1).體恤部屬。《宋書·臨川王義慶傳》:“ 義慶 留心撫物,州統内官長親老不隨在官舍者,年聽遣五吏餉家。”
(2).撫摩物件。 宋 蘇轼 《次韻範純父涵星硯月石風林屏詩》:“撫物懷人應獨歎,作詩寄子誰當聽。”
詞語分解
- 撫的解釋 撫 (撫) ǔ 慰問:撫恤(安慰和周濟)。撫慰。安撫。撫愛。 扶持,保護:撫養成人。 輕輕地按着:‰摩。撫摸。撫琴(彈琴)。撫今追昔。 同“拊”。 筆畫數:; 部首:扌; 筆順編號:
- 物的解釋 物 ù 人以外的具體的東西:事物。生物。物體。貨物。禮物。文物。物價。物質。地大物博。物極必反。 内容,實質:言之有物。 指自己以外的人或跟自己相對的環境:物議(群衆的批評)。待人接物。物望所歸(衆望
專業解析
“撫物”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文言詞彙,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闡釋:
一、核心釋義
指以仁愛、體恤之心對待外物或他人。它強調的是一種主動的、帶有情感溫度的接觸與關懷行為,超越了簡單的物理接觸,蘊含着體察、安撫、慰藉或治理的深層意義。
二、字義解析與引申
- “撫” (fǔ):
- 本義:《說文解字》釋為“安也”,意為安撫、撫慰(來源:《說文解字》)。
- 引申義:包含撫摸、撫育、撫慰、安撫、撫恤、巡撫(治理)、撫琴等多種含義。其核心在于表達一種溫和、親近、帶有照顧或治理性質的動作與态度。
- “物” (wù):
- 本義:指客觀存在的萬物。
- 引申義:可指具體事物、人(如“待人接物”)、事情、内容等。在“撫物”中,“物”常泛指外界的一切,包括人、事、物、環境等。
三、具體語境中的含義
- 體恤、關懷他人:指設身處地地理解他人的處境與情感,并給予安慰、幫助或照顧。這體現了儒家“仁者愛人”的思想。
- 例:領導者若能撫物以仁,則民心歸附。(強調體恤百姓)
- 順應自然,與萬物和諧共處:指以平和、順應而非對抗的态度對待自然萬物,帶有道家“無為”或“天人合一”思想的色彩。
- 治理、安撫(地域或群體):指通過恩威并施等手段使一方安定、歸順。
- 感物生情,借物抒懷:指接觸外物時内心産生情感共鳴,常用于文學藝術領域。
四、典籍例證
該詞在古代文獻中時有出現,體現了其古典韻味:
- 陶淵明《時運》:“延目中流,悠想清沂。童冠齊業,閑詠以歸。我愛其靜,寤寐交揮。但恨殊世,邈不可追。斯晨斯夕,言息其廬。花藥分列,林竹翳如。清琴橫床,濁酒半壺。黃唐莫逮,慨獨在餘。” 雖未直接出現“撫物”,但其意境常被解讀為詩人撫物(自然景物、琴酒)自適,表達歸隱情懷(來源:《陶淵明集》)。
- 庾信《思舊銘》:“風雲上慘,舟壑潛移。駸駸霜露,君子先危。紀侯大去,懷王不返。玉樹長埋,風流遂遠。荀伯舊縣,慶封餘邑。萬裡歸來,悲如何及。雖複千秋萬歲,平生已矣。山陽相送,唯餘故人。孀機嫠緯,獨鶴孤鸾。閨深夜靜,風高月寒。生平已矣,懷舊何期。匣中弦斷,鄰人笛悲。昔為幕府,今來缟衣。今也如何,不聞餘語。淚盡心窮,唯見風雨。……” 文中蘊含撫物(舊人舊事)傷懷之情(來源:《庾子山集注》)。
總結
“撫物”一詞凝練地表達了以仁愛之心體察、關懷、順應或治理外界人、事、物的行為與态度。它既是處理人際關系的道德準則(體恤他人),也是對待自然萬物的哲學态度(和諧共處),還曾用于描述治理實踐(安撫地方),并在文學中用以表達情感觸發(感物生情)。其内涵豐富,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文關懷與和諧理念。
網絡擴展解釋
“撫物”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可分為以下兩類:
一、安撫人心(現代常用義)
- 發音:fǔ wù
- 基本含義:通過言語或行動安撫他人情緒,使其感到安心。
- 使用場景:多用于描述勸慰親友、同事或客戶的情景,如化解矛盾、緩解焦慮等。
- 延伸解釋:強調以溫方式傳遞關懷,例如在人際交往中通過傾聽或鼓勵給予心理支持。
二、古文中的具體含義
- 體恤部屬
出自《宋書·臨川王義慶傳》,指領導者對下屬的關懷,如“州統内官長親老不隨在官舍者,年聽遣五吏餉家”。
- 撫摩物件
見于蘇轼詩句“撫物懷人應獨歎”,表達通過觸摸物品寄托情感或引發回憶。
“撫物”既可指現代語境中的情緒安撫,也保留了古漢語中“體恤下屬”和“觸物寄情”的用法。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宋書》或蘇轼詩詞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扳跻褓乳駜駽捕拿菜葅觇偵沖眷瘡疠出版社春牛丹麥凍草動力機涷雨鬥艦愕顧翻滾非毀風示富貴衣管情取杭潁花樣滑冰慧燈胡簏昏晚奬渥鑒團胛肢窩屐齒儆鑒廐養考極礦政勒銘磷酸門鼻兒匿名帖貧不學儉貧困起毛芹敬全诘曲錫攘辟認股日刊喪膽亡魂蛇臍試胄順水魚貪夫狥利彈冠結绶頽雲文事文章巨公降龍缽小毛頭銷霣小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