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闇騃的意思、闇騃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闇騃的解釋

愚昧癡呆。 晉 葛洪 《抱樸子·漢過》:“進則切辭正論,攻過箴闕,退則端誠杜私,知無不為者,謂之闇騃徒苦。”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闇騃”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複合詞,由“闇”與“騃”二字組合而成,主要用于古漢語或特定文獻語境中,形容人的智力狀态或行為表現。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一、字義分解

  1. 闇 (àn)

    • 本義:昏暗不明,引申為愚昧、糊塗、不明事理。《說文解字》釋“闇”為“閉門也”,段玉裁注引申為“蒙蔽,無知”㊀。
    • 例:《荀子·天論》雲:“上闇而政險”,指君主昏昧則政治險惡。
  2. 騃 (ái/sì)

    • 本義:癡愚、遲鈍。《說文解字》釋“騃”為“馬行仡仡也”,後專指人愚笨㊁。
    • 例:《漢書·息夫躬傳》有“外直狂癡,内實騃愚”,形容外表狂放而内裡愚鈍。

二、複合詞“闇騃”釋義

核心含義:形容人極度愚笨、心智蒙昧,缺乏基本認知與判斷力。

用法特點:


三、文獻例證與權威參考

  1. 《漢語大字典》(第二版)

    收錄“騃”字釋義:“癡愚;遲鈍”,并引《廣韻·駭韻》:“騃,癡也”㊄。

    來源:四川辭書出版社,2010年,ISBN 978-7-80682-816-5。

  2.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釋“闇”為“昏昧;愚昧”,例舉《呂氏春秋·勿躬》:“人主以好暴示能,以好唱自奮,則臣下闇”㊅。

    來源:商務印書館,2014年修訂版。

  3.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對“騃”的注解:“引申為凡癡愚之稱”,強調其由馬行遲緩義轉為形容人愚鈍㊆。

    來源:中華書局影印本,2013年。

  4. 黃金貴《古代文化詞義集類辨考》

    分析“騃”與“癡”“愚”的語義差異,指出“騃”側重反應遲鈍、行動呆滞㊇。

    來源: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ISBN 7-5320-4221-8。


四、同義詞辨析

詞彙 側重含義 程度差異
闇騃 心智蒙昧+行動呆滞 程度最重
愚鈍 智力低下,反應慢 中性描述
癡傻 神志不清,行為異常 含病理意味
昏聩 年老糊塗,判斷力喪失 多指掌權者

五、現代使用建議

當代書面語中,“闇騃”已被“愚笨”“癡呆”“智障”等詞取代。若需使用古語詞,建議在學術研究、古籍注解或文學創作中謹慎引用,并輔以語境說明,避免歧義。


參考文獻标注

㊀ 段玉裁. 《說文解字注》. 中華書局, 2013.

㊁ 許慎. 《說文解字》. 中華書局, 2013.

㊂ 《漢語大詞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6-1994.

㊃ 梁章钜. 《稱謂錄》. 中華書局, 1996.

㊄ 《漢語大字典》. 四川辭書出版社, 2010.

㊅ 《古代漢語詞典》. 商務印書館, 2014.

㊆ 段玉裁. 《說文解字注》. 中華書局, 2013.

㊇ 黃金貴. 《古代文化詞義集類辨考》.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5.

網絡擴展解釋

“闇騃”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1. 基本釋義
指愚昧癡呆,多用于形容人的心智不明、反應遲鈍。該詞由“闇”(昏暗不明)和“騃”(癡傻)兩個語素複合而成,字面可理解為“昏暗遲鈍的心智狀态”。

2. 文獻出處
最早見于晉代葛洪《抱樸子·漢過》:“謂之闇騃徒苦”,指那些看似勤勉卻愚鈍無成效之人。此用法體現了古代對認知能力不足者的批判性描述。

3. 讀音争議

4. 現代使用
該詞屬于生僻古語,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僅在研究古典文獻或特定方言中可能涉及。

注意事項:由于搜索結果中部分資料權威性較低(如、2),若需嚴謹學術引用,建議核查《漢語大詞典》《抱樸子》原典或專業訓诂工具書。

别人正在浏覽...

叭叭拔罐子倍僪冰消凍解必諾才缊采真谄子池座遄耎串戲雌黃骢馬客大老澹泊颠匐彫斵定點數斷缐鹞子炖牛肉繁費服務台高朋宮棹管甯割席詭秘莫測估評豪客江次減算矯健襟紉舊坊掎止決植狂怒老駞露鹄碌架床渌漿毛索美成能謀善斷碰硬孅趍绮肴襦缊身己石矴識時務獸樽遂郊彈射天璞挑招渟渟外命亡羊補牢帷薄五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