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鐵蒺藜骨朶的意思、鐵蒺藜骨朶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鐵蒺藜骨朶的解釋

古代兵器。用鐵或硬木制成。一頭裝柄,一頭長圓形,上面裝有鐵刺。《三國演義》第八三回:“使一個鐵蒺藜骨朶,腰帶兩張弓,威風抖擻。”

專業解析

鐵蒺藜骨朶是中國古代冷兵器的一種特殊形制,其名稱與構造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詞義分解與兵器構造

  1. 鐵蒺藜

    指帶有尖刺的鐵制部件。"蒺藜"原為草本植物果實,具硬刺,古代軍事中演化為帶刺的金屬防禦器械(如撒地阻敵的鐵蒺藜)。此處指兵器頭部鑲嵌的尖銳鐵刺,形似蒺藜芒刺,用于增強殺傷力。

    來源:《中國古代兵器圖集》(劉旭,2004)

  2. 骨朶

    又稱"骨朵",源于契丹語,指長柄錘類兵器。其頭部為蒜頭狀或瓜棱狀的硬質錘體,宋代《武經總要》載:"骨朵,蒜頭骨朵、蒺藜骨朵...以鐵若木為大首"。其名可能因錘頭形似花苞("朶"同"朵"),或與擊打時發出的"骨碌"聲相關。

    來源:《武經總要·卷十三》宋代官修兵書

  3. 整體形制

    "鐵蒺藜骨朶"即長柄錘類兵器的一種變體,錘頭表面鑄有蒺藜狀鐵刺,兼具鈍器沖擊力與銳器穿透性。典型形制為:木質長柄(約1.5-2米)頂端安裝金屬刺球或棱刺錘頭,破甲效果顯著。

二、實戰功能與曆史應用

三、名稱考辨與文化影響

"骨朶"在《東京夢華錄》中亦作"胍朶",元代雜劇稱"金瓜"。其名稱的少數民族語源(契丹/女真語"guru")印證了多民族文化交融對兵器發展的影響,而"鐵蒺藜"的修飾則凸顯了漢地工匠對殺傷結構的改良。

來源:《漢語外來詞詞典》(岑麒祥,1990)

網絡擴展解釋

“鐵蒺藜骨朶”是古代的一種兵器,其名稱和構造具有鮮明特點。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結構

  1. 基本形态
    鐵蒺藜骨朶由鐵或硬木制成,一端裝有長柄,另一端為長圓形頭部,表面布滿鐵刺。這種設計結合了打擊與穿刺功能,類似“狼牙棒”或“流星錘”的變體。

  2. 名稱解析

    • “鐵蒺藜”:指兵器頭部帶刺的形态,源自植物蒺藜的果實(多刺球狀),後演變為戰場障礙物(撒布的鐵刺)。
    • “骨朶”:可能指其堅硬(“骨”象征堅固)和頭部形狀(“朶”同“朵”,形容圓頭)。

二、用途與曆史

  1. 實戰功能
    主要用于近戰攻擊,通過揮動長柄,利用帶刺頭部對敵人造成鈍擊和刺傷。
    與單純撒布的鐵蒺藜(用于阻礙行軍)不同,鐵蒺藜骨朶是主動攻擊型武器。

  2. 文學記載
    《三國演義》第八十三回提到,蜀将沙摩柯使用此兵器:“使一個鐵蒺藜骨朶,腰帶兩張弓,威風抖擻”,說明其在古典小說中的形象。

三、關聯知識

該兵器結合了鈍器與銳器的特點,名稱融合自然形态與文化象征,反映了古代冷兵器的設計智慧。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三國演義》相關章節或古代兵器圖譜。

别人正在浏覽...

暗損比較級赑匿草止焯輝撤廢程酒乘魚橋唓遮鹑贲翠杓大處落墨德風滴瀝動态方平燔溺孵卵器撫掌擊節幹道紫觥羊牿委孩赤寒奧合同紅專黃獨胡倫枷禁江珧賤技讦奪井市浄頭吉網羅鉗絶磵駿作枯澤聯第骊墳利名客罹難磷亂李鵶兒洛水闾墓農業生産千八百伽耶青梅煮酒棋肆荛豎山上有山收攟睡餘松梅丸天溝土桧渥眷汙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