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盲者得鏡的意思、盲者得鏡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盲者得鏡的解釋

形容事物不能發揮正常作用。也比喻埋沒人才。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盲者得鏡”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詳細解析:

一、出處與字面解釋

該成語最早出自《淮南子·人間訓》中的典故:“盲者得鏡,則以蓋卮”()。其中“卮”指古代酒器,字面意思是盲人得到鏡子後,卻用來蓋酒器,而非照鏡。這體現了物品無法發揮原本功能。

二、基本含義

  1. 事物無法正常作用
    指獲得的物品或資源被錯誤使用,未能實現其應有價值。例如:将珍貴藥材隨意丢棄,如同盲者得鏡()。
  2. 比喻埋沒人才
    引申為人才被放置在不合適的崗位,導緻能力無法施展。如讓科研專家從事瑣碎事務,即為此類情況()。

三、用法與結構

四、延伸思考

該成語反映了古代對“物盡其用、人盡其才”的哲學思考,與《淮南子》中其他寓言(如“塞翁失馬”)類似,強調對事物價值的正确認知()。

總結來看,“盲者得鏡”既可用于具體物品的誤用,也可批判人才浪費現象,其雙層含義使其在文學和日常表達中具有較強適用性。

網絡擴展解釋二

盲者得鏡

《盲者得鏡》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本來盲目無知的人看到了真相,轉而變得明白了。這個成語有豐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寓意。

拆分部首和筆畫

《盲者得鏡》的拆分部首是目和長,其中目表示與眼睛有關的意思,長表示與長物有關的意思。根據部首和筆畫的拆分,可以看出其中包含着眼睛和鏡子的意義。

來源

《盲者得鏡》這個成語來源于《史記·大宛列傳》。文章中描述了戰國時期,漢将薛伯去大宛(今新疆)的故事。他在戰鬥中才發現大宛的土地上淳樸善良、友好待人,與秦漢時代的宣揚大宛是野蠻人的說法完全不同。薛伯大吃一驚,覺得自己盲目無知,用了《盲者得鏡》來形容自己的悟性和改變。

繁體

《盲者得鏡》的繁體字為《盲者得鏡》。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人們使用的是簡化程度較低的字形,所以《盲者得鏡》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為《盲者得鏡》。

例句

他經曆了一場失敗,之後他對問題有了新的認識,就像《盲者得鏡》一樣。

組詞

盲目、得知、明白、鏡子

近義詞

茅塞頓開、恍然大悟、豁然開朗

反義詞

目瞎心明、無知者得鏡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