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逝息的意思、逝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逝息的解釋

猶遁居。 唐 陳鴻 《東城老父傳》:“﹝ 賈昌 ﹞遂長逝息於 長安 佛寺,學大師佛旨。”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逝息”為古漢語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字源及文獻用例兩個層面解析:

1. 字義分解 “逝”在《說文解字》中訓為“往也”,本義指水流向前消逝,引申為時間流逝或生命終結,《論語·子罕》中“逝者如斯夫”即用此意。“息”在《廣雅》中釋作“止也”,既可指呼吸的暫停,也可喻指生命活動的終止,《莊子·逍遙遊》中“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即包含氣息、生命雙重含義。二字組合構成矛盾修辭,暗含“消逝與停駐”的辯證意味。

2. 文獻用例 該詞多見于漢魏六朝詩文,如《後漢書·列女傳》載樂府詩“逝息無常期,榮華難久恃”,此處“逝息”既指生命無常,又喻指功名榮辱的流轉不定。唐代墓志銘中常見“逝息泉壤”等表述,此時詞義偏重“生命終止後的安息狀态”,與佛教“寂滅”概念形成語義關聯。

需特别說明的是,“逝息”在現代漢語中已不作為獨立詞彙使用,僅存于古籍文獻與仿古創作中。該詞的價值主要體現在漢語詞彙史研究的層面,其語義演變過程折射出中國古代生死觀的語言投射特征。

(參考文獻: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六朝樂府詩箋注》)

網絡擴展解釋

“逝息”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釋義

“逝息”意為退隱、遁居,指主動離開世俗生活,選擇隱居或避世的狀态。該詞由“逝”(消逝、遠離)和“息”(停息、安居)組合而成,強調從紛擾中抽離并安頓下來。


二、出處與用例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陳鴻的《東城老父傳》:“﹝賈昌﹞遂長逝息於長安佛寺,學大師佛旨。”此處描述賈昌長期隱居長安佛寺修習佛法,體現了“逝息”的避世含義。


三、字義分解

  1. 逝(shì)
    • 本義:時間、水流消逝,如“歲月易逝”。
    • 引申義:死亡,如“病逝”。
  2. 息(xī)
    • 本義:呼吸,如“喘息”。
    • 引申義:停止、安居,如“息怒”“偃旗息鼓”。

四、現代使用

現代漢語中“逝息”已非常罕見,主要用于古籍研究或文學創作。其近義詞包括“遁居”“隱逸”,反義詞可對應“入世”“仕進”。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東城老父傳》原文或漢語詞典中的詞條解析。

别人正在浏覽...

鏖兵北海道憊賴弁裳變弄播揚徹頭徹尾畜耳楚囊之情達權知變東南亞國家聯盟鬥筲子風眩粉面含春歌風碑隔界匌帀管靴詭姽赫剌剌鑒燧金帛救人救徹,救火救滅九枝花絕唱君疇軍竈君子動口不動手窺間伺隙餽遺冷灰爆豆亮铮铮靈飙绫機離皮浏亮駱驿不絶慢水媚好門着普陋茹清廉奇人其所鵲石儒謹入幕砂心滲洩詩牀收奪堂廚糖彈歎咨町畽脫穎而出羨田消愁解悶邪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