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緜邈”。1.遼遠。《文選·左思<吳都賦>》:“島嶼綿邈,洲渚馮隆。” 劉逵 注:“綿邈,廣遠貌。”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窣祿勤那國》:“家國綿邈,山川遼夐。”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志四》:“但山川緜邈,二孱弱女子,何以能來?”
(2).長久;悠遠。 晉 陸機 《感時賦》:“夜綿邈其難終,日晼晚而易落。”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史傳》:“開闢草昧,歲紀緜邈,居今識古,其載籍乎!” 唐 李華 《詠史》之三:“緜邈數千祀,丘中誰隱淪。” 清 周亮工 《覺庵兄六十序》:“加以世代綿邈,水火兵燹,以後雖復同處一域,不知為誰何氏之族者矣。”
(3).形容含意深遠或情意深長。 晉 陸機 《文賦》:“函緜邈於尺素,吐滂沛乎寸心。” 清 陳廷焯 《白雨齋詞話》卷二:“ 玉田 以《春水》一詞得名,用冠詞集之首。此詞深情綿邈,意餘於言,自是佳作。” 劉師培 《論近世文學之變遷》:“其以文詞著者,則 陽湖 張氏 、 長洲 宋氏 ,均工綿邈之文,其音則哀而多思,其詞則麗而能則。”
綿邈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文學色彩的形容詞,主要包含兩重含義:
一、時空的遼遠感 《漢語大詞典》指出該詞最早用于描述山川地域的遙遠遼闊,如晉代潘嶽「綿邈千祀」形容曆史長河的悠遠,南朝謝靈運詩句「綿聯窮俯視,迤逦極綿邈」則描繪山勢連綿的視覺延伸感。這種用法在唐代詩歌中形成固定意象,多用以營造蒼茫意境。
二、情感的幽微特質 《現代漢語詞典》特别标注其引申義項,指思緒、情愫的婉轉含蓄。明代歸有光《書齋銘》「幽賞未已,綿邈遐思」即展現文人雅士沉浸于深遠思考的狀态,清代納蘭性德詞作中「心事竟綿邈」更賦予該詞以纏綿悱恻的情感張力。
作為形容詞,其語法功能主要體現在作謂語和定語,常與「千古」「遐思」「山河」等具象名詞搭配,通過虛實結合的修辭手法增強表達的感染力。這種雙重語義結構使「綿邈」成為漢語文學創作中兼具空間縱深與時間張力的特殊語碼。
“綿邈”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mián miǎo,其含義可從多個維度解析,具體如下:
空間遼遠
指地域、山川等廣闊遙遠的狀态。例如:
時間悠長
表示年代久遠或時間延續漫長。例如:
情意或含義深遠
用于描述情感、文意的含蓄悠長。例如:
以上解析綜合了古籍、文學評論及現代用法的語境,需注意具體使用時需結合上下文選擇合適義項。
愛育黯昧白版北窗高卧不動聲色承基趁虛而入持管創世紀出頭面當處刀人打響登損彫煥定朔鼎魚度脫非生産勞動飛揚浮躁分夜鐘浮而不實扶蕖伏誅功幹官薄國際河流汗栗何曾黃闱潢浔鹘雕穢瑣僥亂鞠躬淩谇柳桊滿懷信心門口面謾弭變迷鬼楠榴赇納軟席設庠世外桃源水裙四知隨園素水泰東西銅器時代統攝鼍鳴忘憂物甕中捉鼈無門下小哉欣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