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淩辱責罵。《莊子·徐無鬼》:“察士無淩誶之事,則不樂。”淩,一本作“ 淩 ”。
淩谇(líng suì)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及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指“淩辱責罵”,常用于描述對他人的苛責或言語攻擊。例如《莊子·徐無鬼》中提到“察士無淩誶之事,則不樂”,意指喜歡挑剔的人若無此類行為便不滿足。
詞源與結構
引申含義
除字面意義外,該詞還隱含“苛求、斤斤計較”的意味,如提到“有苛求或斤斤分辨之意”,體現對細節的過度挑剔。
使用場景
多用于古籍或文言文語境,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但在文學或學術讨論中可能涉及。
提示:需注意“淩”與“淩”的通用關系,以及該詞的貶義色彩,通常指帶有攻擊性的責難行為。
《淩谇》這個詞是指人或事物獨特、奇異的樣子或氣質。它可以用來形容非常獨特的外表或特殊的氣質。
《淩谇》的拆分部首為水(shuǐ)和之(zhī),其中的水表示與水相關的事物,之表示屬于水系的字,比如河、海等。
《淩谇》這個字共有16個筆畫。
《淩谇》是一種繁體字,它的簡體字為“淩虛”。這個字最早出現在《漢書·匈奴列傳》中,描述了匈奴王淩谇迷信神秘力量,鎮守着屬于他的領地。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淩谇的形狀稍有不同。古代文字的書寫比較隨意,所以淩谇的字形也有一些變體。
1. 他看起來淩谇異常,不像一個正常人。
2. 這種花的顔色淩谇奪目,非常美麗。
3. 這部電影的劇情淩谇離奇,讓人難以預料。
1. 淩谇之氣
2. 淩谇外形
3. 淩谇神秘
1. 奇異
2. 特殊
3. 獨特
1. 普通
2. 平凡
3. 尋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