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膰俎的意思、膰俎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膰俎的解釋

盛膰肉的祭器。亦借指祭肉。《史記·孔子世家》:“ 桓子 受 齊 女樂,三日不聽政;郊,又不緻膰俎於大夫; 孔子 遂行。”《孔子家語·子路初見》:“君臣淫荒三日,不聽國政;郊,又不緻膰俎; 孔子 遂行。”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膰俎是漢語中的一個古語詞彙,由“膰”和“俎”兩個單字組合而成,特指古代祭祀或宴飨時盛放祭肉(膰)的禮器(俎)。其含義可從單字釋義與組合意義兩方面解析:

一、單字釋義

  1. 膰(fán)

    指古代祭祀用的熟肉。《說文解字·肉部》載:“膰,宗廟火熟肉也。” 其本義為經炙烤後用于供奉神靈或祖先的祭肉,後引申為分賜的祭肉。《論語·鄉黨》中“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即指此類祭肉需及時分食。

  2. 俎(zǔ)

    為古代祭祀、宴享時陳置牲體或其他食物的禮器。《說文解字·且部》釋:“俎,禮俎也。” 形似幾案,多以木制,亦有青銅材質。其功能類似今日砧闆,但更具禮制意義,如《詩經·小雅·楚茨》中“執爨踖踖,為俎孔碩”即描述俎上祭品豐盛之态。

二、組合詞義

“膰俎”作為複合詞,專指盛放祭祀熟肉的禮器,是古代禮儀活動中不可或缺的器物組合。其文化内涵包括:

三、文化延伸

“膰俎”一詞濃縮了古代禮樂文明的物質與精神雙重維度:


參考資料來源:

  1.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點校本)
  2. 《周禮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3.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
  4. 蘇轼文集(孔凡禮點校,中華書局)

網絡擴展解釋

“膰俎”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祭祀或禮儀語境中,具體含義如下:

  1. 基本含義
    “膰俎”指盛放膰肉的祭器,也直接代指祭祀用的肉(膰肉)。其中,“膰”指祭祀用的熟肉,“俎”是古代祭祀時盛放祭品的禮器。這一組合詞既強調器具的功用,也指向祭品本身。

  2. 文化意義與使用場景
    在古代禮制中,祭祀後通常會将膰肉分發給參與儀式的人,以示共享神靈賜福。若未按禮制分發膰俎,則被視為失禮行為。例如,《史記·孔子世家》記載,魯國因未向大夫分發膰俎,導緻孔子不滿而離開,反映了這一禮器在政治倫理中的象征意義。

  3. 文獻例證
    除《史記》外,《孔子家語·子路初見》也提到類似事件,進一步佐證“膰俎”與禮制規範的緊密關聯。此類記載表明,該詞不僅是器物名稱,更承載着古代社會對禮儀秩序的重視。

注意:需區分“膰俎”與“鐏俎”(zūn zǔ),後者指宴席或宴會(見),二者字形、讀音均不同。

别人正在浏覽...

傲倨寶珈鞭辟着裡辨口辨水躃踖廁足其間叱呵刺草從省服疊奏诋切洞察其奸抖動恩有重報風度翩翩幹當人給數攻鈔供支古國過街溜泓邃喉蛾荒弊逭役奸俠較射假造機艙衿服積日絫久柩路救生句偈虧點梱心糧重連類比物領使李有才闆話面榇闵念畝畹偏宜僄狡清濆清殄屈申熱閃山精沈默傱勇檀郎談燕天回屠門香薷筅帚系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