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面缚的意思、面缚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面缚的解释

[with one's hands tied behind one's back] 两手反绑

面缚西都。——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面缚两降将。——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详细解释

双手反绑于背而面向前。古代用以表示投降。《左传·襄公十八年》:“乃弛弓而自后缚之。其右 具丙 亦舍兵而缚 郭最 ,皆衿申面缚,坐于中军之鼓下。” 杨伯峻 注:“面缚,即自后缚之。”《史记·宋微子世家》:“ 周武王 伐 紂 克 殷 , 微子 乃持其祭器造於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 司马贞 索隐:“面缚者,缚手于背而面向前也。” 唐 柳宗元 《为裴中丞伐黄贼转牒》:“谓宜投戈顿顙,面缚乞身。” 元 尚仲贤 《单鞭夺槊》第一折:“你既肯面缚归降,我也须降阶接待。” 严复 《原强续篇》:“是何异驱四百兆之赤子,繫颈面缚以与其仇,以求旦夕之喘息。”参见“ 面缚舆櫬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面缚"是古代汉语中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动词短语,其核心词义指战败者以双手反绑于身后的姿势投降。该词最早见于春秋时期典籍《左传·僖公六年》:"许男面缚衔璧",记载了许国国君战败后反缚双手、口衔玉璧的投降仪式。

从构词法分析,"面"在此处作副词使用,表示"当面、迎向"的动作方向,"缚"即捆绑,二字组合构成投降者直面胜利者的捆绑姿态。据《汉语大词典》释义,面缚特指"两手反绑于背而面向前",这种仪式化的投降动作在先秦战争文化中象征着彻底臣服。

该词在历史文献中的使用具有三个显著特征:

  1. 专用于描述诸侯或高级将领的投降礼仪,《史记·宋微子世家》记载"周武王伐纣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于军门,肉袒面缚"即为其例
  2. 常与"衔璧""舆榇"等仪式行为并用,构成完整的投降礼制
  3. 区别于普通士卒的投降,强调投降者的身份等级与仪式规范性

在现代汉语使用中,"面缚"主要保留在历史叙述和成语典故中,如"面缚归命"等固定搭配。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特别指出,该词所承载的礼仪制度对研究中国古代战争文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网络扩展解释

“面缚”是中国古代表示投降的礼仪性行为,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1. 基本定义
    指战败者将双手反绑于胸前或背后,并以恭敬姿态面向胜利者,象征彻底放弃抵抗。这一行为最早见于《左传·襄公十八年》,如“衿申面缚,坐于中军之鼓下”。

  2. 形式与象征

    • 身体臣服:双手反绑的动作直接表明失去武力威胁,如《史记·宋微子世家》记载微子“肉袒面缚”向周武王投降。
    • 心理博弈:通过姿态的谦卑(如跪地、低头)表达认罪与归顺诚意,同时隐含着对胜利者权威的承认。
  3. 文化意义
    该行为将“战败”转化为仪式,既符合先秦礼仪观念,也强化了权力秩序的重建。例如,唐代柳宗元在《为裴中丞伐黄贼转牒》中写道“面缚乞身”,表明这一传统在历史中延续。

  4. 历史实例
    典型案例如南朝丘迟《与陈伯之书》中的“面缚西都”,以及清代邵长蘅《青门剩稿》描述的降将姿态,均体现其作为投降仪式的规范性。

扩展说明:不同文献对“面缚”细节略有差异,如《史记》司马贞索隐强调“缚手于背而面向前”,而部分记载提及伴随“舆榇”(抬棺材)以表生死由对方裁决,进一步体现其仪式复杂性。

别人正在浏览...

柏舟豹子檦枺表徵兵埶不断气逋债曹靖华测计唱明敕造楮练达成怠废大宇滴水不羼断席对笔浮屠子负衅该班概众纲贯弓小鼓盛河星圜室嘉年华鸡濛紧锣密鼓纠虔邋遢梁摧连约箓图露网卖懒囊载逆班暖律漂流披麻带索潜璧驲丞瑞令善毁输入素弦鞺鞳摊扣天损提头儿彤云密布偷免僞化仙驾贤逸辖区西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