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嚴寒時節,樹上霜雪霧露凝凍成冰,狀如着介胄,稱為“樹介”。《新唐書·五行志一》:“ 永徽 二年十一月甲申,陰霧凝凍封樹木,數日不解。 劉向 以為木少陽,貴臣象。此人将有害,則陰氣脅木先寒,故得雨而冰也。亦謂之樹介,介,兵象也。” 宋 王溥 《唐會要·雜錄》:“ 開元 二十九年冬十月,京城寒甚,凝霜封樹,學者以為《春秋》‘雨木冰’即是。亦名樹介,言其象介胄也。”
“樹介”一詞有兩種不同的解釋,需根據語境區分:
成語含義(較罕見)
由“樹”和“介”組成,發音為shù jiè。
自然現象描述(更常見)
指嚴寒時節樹木表面凝結冰霜的現象,狀如披甲(介胄)。
注意:當前權威詞典(如查字典)主要收錄成語解釋,而古籍文獻和部分現代資料更側重自然現象。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詞義。
樹介(shù jiè)是一個漢字詞組,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樹”和“介”。
“樹”字的部首是木,總共有8畫。
“介”字的部首是人,總共有4畫。
“樹介”這個詞的來源比較難以确定,它可能是由樹垚(shù yáng)一詞演變而來,表示着人們将樹木當作屏障或界限。
樹介的繁體字為樹介。
樹介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它是由兩個部分構成的。樹的古字形為“木”,介的古字形為“㞢”,兩個字形都有所變化。
1. 他們用石塊和樹介來築起了隔離牆。
2. 為了阻擋寒風,我們在樹和樹之間搭建了樹介。
3. 據說在古代城牆中間,會有一根樹介,用來分割城市内外。
樹林、樹木、樹叢、介紹、介意、介詞
屏障、屏蔽、隔離
通道、開放、相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