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嚴寒時節,樹上霜雪霧露凝凍成冰,狀如着介胄,稱為“樹介”。《新唐書·五行志一》:“ 永徽 二年十一月甲申,陰霧凝凍封樹木,數日不解。 劉向 以為木少陽,貴臣象。此人将有害,則陰氣脅木先寒,故得雨而冰也。亦謂之樹介,介,兵象也。” 宋 王溥 《唐會要·雜錄》:“ 開元 二十九年冬十月,京城寒甚,凝霜封樹,學者以為《春秋》‘雨木冰’即是。亦名樹介,言其象介胄也。”
樹介(shù jiè)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自然現象指代與文學意象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闡釋:
合稱指樹木枝條表面凝結的冰晶層,即現代氣象學中的“霧凇”現象。
樹介是低溫時過冷霧滴或水汽在樹枝上直接凝華而成的白色冰晶沉積物,屬凝華類霧凇(來源:《大氣科學辭典》,氣象出版社)。其形成需滿足:
此類冰晶結構疏松,呈羽毛狀,區别于透明堅硬的“雨凇”。
古代文獻中,樹介常被賦予祥瑞或哲思寓意: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參考文獻以紙質權威出版物為準,符合學術引用規範。)
“樹介”一詞有兩種不同的解釋,需根據語境區分:
成語含義(較罕見)
由“樹”和“介”組成,發音為shù jiè。
自然現象描述(更常見)
指嚴寒時節樹木表面凝結冰霜的現象,狀如披甲(介胄)。
注意:當前權威詞典(如查字典)主要收錄成語解釋,而古籍文獻和部分現代資料更側重自然現象。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詞義。
八洞貝多葉書摽勁兒庳側步頓不見起補特伽羅殘羹冷炙怅恍長馬朝貢塵塵刹刹出淺入深單席等伴鵰影錠锞楓葉奮勇伏聽高禖寒栗河南梆子黃牛山擊點集附靜鞭浄蕩蕩憬塗計鄉聚寇靠山刻不容緩鍊頂兩不找利多離奇貌合行離棉紡盤辟濆淪片詞潑灑碻車怯餒窮武繞膝身家使君宿業梯田通風設備退兵望帝啼鵑韋人烏雞武校绡縠邪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