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子皮 欲使 尹何 為邑。 子産 曰:‘少,未知可否。’ 子皮 曰:‘願,吾愛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學焉,夫亦愈知治矣。’ 子産 曰:‘不可。人之愛人,求利之也。今吾子愛人則以政,猶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傷實多。子之愛人,傷之而已,其誰敢求愛於子?……子有美錦,不使人學製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學者製焉,其為美錦不亦多乎? 僑 聞學而後入政,未聞以政學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後遂以“操刀傷錦”比喻不谙政事而出任官職必緻敗事。《藝文類聚》卷四六引 北魏 溫子昇 《西河王謝太尉表》:“常恐執轡輕輪,操刀傷錦。”《北史·魏鹹陽王禧傳》:“夫未能操刀而使割錦,非傷錦之尤,實授刀之責。”
“操刀傷錦”是一個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如下:
比喻才能不足卻承擔重大責任,導緻失敗或損害。原意是用刀切割精美錦緞,因技藝不精而損壞布料,後引申為能力不足以勝任關鍵任務。
出自《左傳·襄公三十一年》。春秋時期,鄭國子皮想派年輕且缺乏經驗的尹何管理封地,子産勸阻說:“讓不會用刀的人切割東西,必會傷己;如同有美錦,豈能讓新手裁剪?”以此強調能力與責任匹配的重要性。
強調“知人善任”的重要性,主張根據實際能力分配責任,避免因盲目授權或高估自身能力而造成損失。
如需更多典故細節或曆史用例,可參考《左傳》原文或權威詞典(如、6、7)。
《操刀傷錦》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操作不謹慎而損壞了寶貴的東西,比喻因不小心或冒失而給事物帶來損害。
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故事。相傳,唐朝時期,有位宮廷刺繡師傅因心思敏捷、手藝高超而被宮廷看重,專門負責繡制精美的錦袍。一天,他正在繡制一件錦袍時,突然一個躁動的仆人撞倒了他手中的刺繡針,刺破了袍子。因此,他失去了機會成為宮廷禦用的刺繡師。後來,人們用這個故事來比喻不小心或冒失而給事物帶來損害的行為。
《操刀傷錦》這個成語可以拆分成四個字:操、刀、傷、錦。其中,操的部首是手,刀的部首是刀,傷的部首是人,錦的部首是針。根據漢字的部首,操的筆畫數為10,刀的筆畫數為2,傷的筆畫數為6,錦的筆畫數為9。
繁體字《操刀傷錦》中,傷的部首為心,錦的部首為銀。在古時候漢字寫法中,這個成語的字形可能有所不同,但意思和拼音發音仍然一緻。
她在烹饪過程中不小心切到手,操刀傷錦,把剛剛完成的蛋糕切得面目全非。
利刃操刀、傷痕累累、錦繡前程
不小心破壞、粗心大意
小心細緻、謹慎操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