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己;親自。《詩·衛風·氓》:“靜言思之,躬自悼矣。”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穀水》:“於時百役繁興,帝躬自掘土率羣臣,三公已下,莫不展力。”《清史稿·饒餘敏郡王阿巴泰傳》:“凡有統帥之責者,非躬自教練,士卒奚由奮?”
"躬自"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文言色彩的複合詞,由"躬"與"自"兩個語素構成。《漢語大詞典》指出其核心含義為"親自、親身",強調主體以身體力行的方式直接參與某件事務。在構詞法上,"躬"本義指人的軀體,《說文解字》釋為"身也",後引申出"自身"的代詞用法;"自"作為反身代詞,二者疊加構成強調式組合,強化了行為主體與動作之間的直接關聯性。
該詞的語義特征包含三個維度:其一指行為方式的直接性,如《詩經·衛風·氓》"靜言思之,躬自悼矣"中的自省狀态;其二體現責任擔當,常見于"躬自厚而薄責于人"(《論語·衛靈公》)等儒家經典,彰顯嚴于律己的道德要求;其三在現代漢語中多保留于書面語體,如"躬自示範"等四字格表達,常見于教育、管理等領域的規範性文本。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特别提示其語法特征,指出"躬自"在句中常作狀語修飾謂語動詞,構成"躬自+動詞"的固定搭配模式。這種用法在曆史文獻中形成穩定結構,如《後漢書·魯恭傳》"恭病笃,诏使侍中持藥問疾,躬自衣冠見使者",至今仍在公文寫作、學術論文等正式語境中延續使用。
“躬自”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gōng zì,屬于書面用語,主要有以下釋義和用法:
指“自己;親自”,強調主體主動完成某一行為或對自身狀态的反思。
若需更完整的文獻用例或相關成語(如“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辭典》。
暴鰓八座尚書鄙袒脖頸兒,脖頸子擘窠部首償創徹歌疵齾慈隱措思當空大爺滴水不漏阇婆惡郡二豎為虐愕眙旰食之勞高疏鼓手孩子含珠恒産貨源将仕郞監市開小竈課程表可什麼匡佐款言每晚夢鄉悶苦内直屏伏庀役撲棰遣獄之化宂賦搔爬羶肉折斤鬥詩經史劇石南松壟騰捷鐵耙銅符抟躍王封罔辟無恒五零二落五明囊無遮齋崄峭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