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麄豪”。1.豪強。《三國志·吳志·孫皎傳》:“此人雖麤豪,有不如人意時,然其較略大丈夫也。”《敦煌變文集·燕子賦》:“鷰子造舍,拟自存活,何得麤豪,輒敢強奪?” 元 高文秀 《襄陽會》第二折:“你道我休暴懆,逞麄豪。” 清 李漁 《慎鸾交·待旦》:“遇喬才,他倒溫柔,我反麤豪。”
(2).豪壯。 元 楊暹 《劉行首》第二折:“走将來唱叫麄豪,口不住絮絮叨叨。” 清 李漁 《閑情偶寄·詞曲下·賓白》:“以北字近於麤豪,易入剛勁之口,南音悉多嬌媚,便施窈窕之人。” 清 錢謙益 《列朝詩集小傳·蘇侍郎祐》:“侍郎詩,麄豪伉浪,奔放自喜,今人不復詳其風格。” 清 宣鼎 《夜雨秋燈錄·珊珊》:“叟衣冠整潔,言語麤豪。”
“麤豪”是一個古漢語詞彙,讀音為cū háo,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豪強
指性格或行為上的強勢、不拘小節,常帶有粗犷、直率的特質。例如:
豪壯
側重氣魄宏大、豪邁奔放,多用于形容語言或風格。例如:
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或特定文學創作,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如需深入考證,建議結合《說文解字》《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或查閱原始文獻。
《麤豪》一詞是指人的品質粗犷豪放、過于直接豪爽的意思。當形容一個人的言行舉止粗魯、不修邊幅時,可以用這個詞來表達。
《麤豪》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鹿”和“豕”,其中“鹿”是部首,表示有關動物的意思;“豕”是偏旁部首,表示有關豬的意思。總的來說,這兩個部首都和動物有關。
根據漢字書寫規則,我們可以計算出《麤豪》這個詞的總筆畫數。其中“鹿”字有13畫,“豕”字有7畫,所以整個詞共有20畫。
《麤豪》一詞的來源不是特别明确。據考證,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明代的文學作品中,用來形容人的行為舉止粗犷而豪放,不拘小節,顯示出一種獨特的個性。
《麤豪》的繁體字為「麤豪」。
在古代,字體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古時候《麤豪》這個詞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但字義相同。古代字體的變體根據時代和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1. 他的舉止粗俗、語言直爽,被許多人認為是一個麤豪之人。
2. 盡管他有時過于麤豪,但是他的朋友一直欣賞他的真實和豪爽。
麤大、豪爽、麤犷、豪邁、粗犷等。
粗魯、粗暴、豪放、豪情等。
文雅、儒雅、斯文、溫文爾雅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