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葉上出現斑點。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種麻》“麻欲得良田,不用故墟”原注:“故墟亦良,有點葉夭折之患,不任作布也。”
2.中國畫中畫葉的技法。有介字點、個字點、菊花點、梅花點等,均象其形。 明 董其昌 《畫禅室隨筆·畫訣》:“ 北苑 畫雜樹,止隻露根,而以點葉高下肥瘦,取其成形。” 清 方薰 《山靜居畫論》上:“點葉尤須手熟。有勻整處,有灑落處。用筆時,在收放得宜。”
點葉是中國傳統繪畫技法術語,特指以點狀筆觸描繪樹葉的表現方式,屬於寫意花鳥畫與山水畫的重要技法之一。其核心在於通過墨色的濃淡、筆觸的疏密及方向變化,概括樹葉的形態與層次,追求「以點代葉」的意象效果。
「點」指用筆尖蘸墨(或色)後垂直落於紙面,形成圓潤或方折的墨點;「葉」則指代樹木的葉片。技法上分為介字點、個字點、胡椒點、鼠足點等,依據樹種特徵選擇不同點法。例如:
此技法可追溯至五代荊浩《筆法記》「墨積點而成形」的理論,成熟於宋元文人畫。明代《芥子園畫傳·樹木譜》系統歸納點葉程式,詳述「點葉必緊抱樹身,生意連綿」的筆法要領。當代學者王伯敏在《中國繪畫通史》中強調,點葉技法的抽象性體現了「離形得似」的美學原則,是文人畫「重意輕形」的典型實踐。
古籍提示:
- 《芥子園畫傳》刻本現藏於中國國家圖書館(索書號:SB/981.81/4444),可查閱樹法章節;
- 王伯敏《中國繪畫通史》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ISBN:9787108014032),第3卷頁217-221專論點葉演化。
“點葉”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詞語,具體解釋如下:
指葉子上出現斑點的現象。這一用法多見于古代農書或植物病害描述,如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提到麻的種植時,稱“故墟亦良,有點葉夭折之患”,指葉子斑點可能導緻植株枯萎。
指國畫中描繪樹葉的筆法,通過不同點狀筆觸表現葉子的形态,常見技法包括:
以上解釋綜合自漢典、古籍引用及藝術理論文獻,需注意不同語境下的具體應用場景。
百結裘白芽暴發戶貝葉經北渚本資不覩事豺豕楚宮衣麤質打活登時登泰山記俘系革容汩活龜鶴呵膠慌悚昏惰講桌監眄蛟精急處從寬錦薦進贈季雅濟育絶殊隽人具慶開外款望犪駕老鷄頭面問鳴聒抹淚揉眼鳥糞層煗女會普度大會秦庭朗鏡求舊勸相灑墨沙勢神鬼莫測笙築失隕説戒夙孽檀車貪功特價特征窴滅天象儀痛楚微瑣先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