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门下侍郎的意思、门下侍郎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门下侍郎的解释

(1).官名。 秦 汉 时称黄门侍郎,君主近侍官。 唐 天宝 改称门下侍郎,为门下省长官侍中之副。 唐 宋 时多以此官同平章事为宰相之称。 元 以后不设。《新唐书·百官志二》:“门下侍郎二人,正三品。掌贰侍中之职。”

(2).官名。 秦 汉 时称黄门侍郎,君主近侍官。 唐 天宝 改称门下侍郎,为门下省长官侍中之副。 唐 宋 时多以此官同平章事为宰相之称。 元 以后不设。《新唐书·百官志二》:“门下侍郎二人,正三品。掌贰侍中之职。”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门下侍郎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中央官职,其名称、职能与地位随朝代更迭而变化,核心职责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并监督诏令的颁布。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定义与起源

门下侍郎始设于秦代,初名“黄门侍郎”,因任职于宫门(黄闼)而得名,汉代隶属少府,负责侍从皇帝、传达诏命。至晋代改称“门下侍郎”,成为门下省的重要属官,南北朝时期地位逐渐提升,开始参与机要事务。(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职官制度卷》)

二、唐代的核心职能(鼎盛时期)

唐代门下省与中书省、尚书省并称“三省”,门下侍郎作为门下省副长官(正三品),与侍中共掌封驳之权:

  1. 审核诏令:审议中书省起草的诏书,认为不妥者可驳回(“涂归”或“封还”)。
  2. 谏议政事:参与廷议,对政策得失提出谏言。
  3. 人事审核:与侍中共同复核六品以下官员的任命。 此职能设计旨在平衡相权,保障决策合理性,是唐代三省制衡的关键环节。(来源:《旧唐书·职官志》)

三、宋代演变与衰落

北宋前期门下侍郎成为虚衔,元丰改制后复为实职副相(从二品),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共同执掌朝政。南宋时职权被并入尚书省,逐渐名存实亡。元代废止三省制后,门下侍郎一职彻底消失。(来源: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

四、历史意义

门下侍郎的演变反映了古代中枢权力结构的调整:


参考文献

  1. 陈茂同《中国历代职官沿革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
  2. 刘昫《旧唐书·职官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3. 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中华书局,1997年.
  4.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隋唐五代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

网络扩展解释

门下侍郎是中国古代官职名,其历史演变和职能特点如下:

一、起源与职能

  1. 秦汉时期
    门下侍郎最初称为“黄门侍郎”,属于君主近侍官,主要负责宫廷内务及传达诏令,是皇帝身边的亲信官员。

  2. 唐代演变

    • 名称变更:唐天宝元年(742年)改黄门侍郎为“门下侍郎”,成为门下省长官侍中的副职(正三品),协助处理奏章、审议政令。
    • 职权提升:至德二年(757年)短暂恢复旧称,大历二年(767年)复改门下侍郎,品级升为正三品,实际参与中枢决策。

二、地位与作用

三、补充说明

门下侍郎作为三省六部制中门下省的核心职位,在唐代权力达到顶峰,其职能演变反映了古代中央官制从近侍到中枢决策的转变。需注意不同朝代的具体差异,例如唐代注重实权,宋代则趋于虚职化。更多详细制度可参考《新唐书·百官志》等史料。

别人正在浏览...

霸短报投便宴辩要边缘海赤绠棰掠搭帮點除掂对迭用放虎归山高人供脚国际惯例过隟憨生惶恐不安精蓝尽敬冏牧计日程功及时九江八河辑熙疾状鞠为茂草困境赖耶肋木林坰炉灰买关节氓家睨笑匍伏前旒气冲牛斗祈借庆生躯劳羣徒人德三下两下山水韵神功圣化深赜事居顺德者昌,逆德者亡悚栗逃相题红投栖頽伤拖亲万紫千红危道窝缩无计所奈香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