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監本的意思、南監本的詳細解釋
南監本的解釋
明 南京 國子監刊行的版本。 錢基博 《版本通義·曆史》:“至 明 洪武 時,取天下書闆入之 南京 。此闆遂入國子監,世遂稱為南監本( 歸安 陸心源 存齋 《儀顧堂續跋》)。”
詞語分解
- 南的解釋 南 á 方向,早晨面對太陽,右手的一邊,與“北”相對:南北。南方。南面。南國(指中國南部)。南陲(南部邊疆)。南極。南半球。 姓。 北 南 ā 〔南無( 北?)〕佛教用語,意思是合掌稽首,表示對佛尊
- 監本的解釋 各個朝代的國子監所刻印的書詳細解釋國子監刻印的書本。 五代 後唐 宰相 馮道 命判國子監事 田敏 等校定九經,刻版印售。其後曆代國子監都刻印圖書,以經史為主。 明 代南北兩京國子監分别刻書,故又有
專業解析
南監本指中國明代由南京國子監刻印的書籍版本,是明代官方出版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核心含義與特征如下:
一、定義與曆史淵源
南監本即“南京國子監刻本”的簡稱。明代在南京與北京分設國子監(最高學府兼出版機構),南京國子監承接了南宋以來江南地區的刻書傳統,利用其所藏宋元舊版并主持新刻,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官刻本體系。其刻書活動貫穿整個明代,尤以嘉靖、萬曆年間為盛。
二、版本特征
- 底本精良:南監常以宋元舊版為底本進行修補或翻刻,如著名的“二十一史”即以宋元舊版彙印,部分保留了早期版本的文本面貌。
- 校勘嚴謹:作為官方機構,南監本注重校雠,常由學者主持,如祭酒(校長)親自負責,故文本質量較高。
- 版式風格:多為白口、單魚尾,字體早期仿宋,後期漸趨方整(匠體),用紙以白棉紙為主,開本宏闊,體現官刻氣度。
三、曆史價值與影響
- 文化傳承:南監本大量補刻、重印經史典籍,尤其在保存正史文獻方面貢獻卓著,如《十三經注疏》《二十一史》等成為清代武英殿本的底本來源之一。
- 版本學意義:其修補舊版的做法雖使部分宋元版原貌漸失,但也為後世提供了重要的版本遞修鍊證據,是研究古籍流傳的關鍵實物。
- 學術權威性:因出自官方且校勘精審,南監本長期被士林推崇,清代學者仍将其視為善本參考,如顧炎武《日知錄》曾引證南監本《舊唐書》。
四、與北監本的區别
南監本多基于江南刻書資源,風格更近宋元遺風;而北京國子監刻本(北監本)多翻刻南監本,且後期部分版本校勘稍遜,紙質亦較粗糙,故藏書家曆來更重南監。
參考文獻來源:
- 杜澤遜《文獻學概要》(中華書局)
- 李緻忠《中國古籍版本學》(紫禁城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南監本”的詳細解釋如下:
定義與背景
南監本是明代南京國子監刻印的書籍版本,與北京國子監的“北監本”并稱。其名稱源于明代兩京制度,南京國子監(南雍)作為官方出版機構,負責刊行經史等重要典籍。
曆史沿革
- 起源時間:南監本的刊印始于明世宗嘉靖十一年(1532年),完成了《二十一史》的修訂刻印,其中包括《後漢書》等史書。
- 版本來源:明太祖洪武年間,朝廷将各地書闆集中至南京國子監,整合宋、元舊版并補刻新闆,形成南監本的基礎。
特點
- 校勘嚴謹:注重精校精審,内容準确性和完整性較高。
- 工藝考究:采用優質紙墨,刻工刀法精緻,文字線條清晰。
- 内容側重:以經史類典籍為主,如《二十一史》等官方審定文獻。
與北監本的區别
南監本與北監本同為明代官方版本,但存在差異:
- 刊行時間:南監本早于北監本,後者始于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
- 版本質量:南監本多保留宋元舊版原貌,而北監本多為南監本的重刻本,部分版本校勘稍遜。
影響與評價
南監本因版本珍貴、校刻精良,被後世藏書家和學者重視,成為研究明代官刻和版本學的重要對象。
注:部分資料(如)提出“南監本”指書籍被限制在南方傳播的說法,但此解釋與主流文獻不符,可能為訛傳。
别人正在浏覽...
安民榜白楊刀班倕癹骫砭俗叢植村厮待須得意門生訂婚滌汰鬥絕一隅防拟分甘絕少蜂結風囊服帖宮槐桂荏桂影何所不有黃牛山緩悠悠艱苦卓絕減勒蹇修京卿積蓄韲音抗越款伏淚蠟聯牌隆沍樓舩羅圈兒揖率懷庬鴻慕顧女歧排撥乾槁千古奇聞青雨全價人事不知褥單山東省剩馥殘膏生長素舍宅仕朝濕虀虀首次守行似曾俗說亡垠萬世師表下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