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明。 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四:“舊春上元在 衡山縣 ,曾卧聽採茶歌,賞其音調,而於辭句懵如也。”
“懵如”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懵如”意為“不明”,形容對事物模糊不清、缺乏理解的狀态。其核心含義與“懵懂”相近,但更強調“如同處于迷茫中”的比喻性表達。
2. 詞源與結構
3. 文獻用例 清代劉獻廷《廣陽雜記》中記載:“賞其音調,而於辭句懵如也”,描述作者雖欣賞曲調,卻對歌詞内容感到困惑不解。
4. 使用場景 多用于書面語境,可形容對知識、語言、事理等的不明狀态。例如:“他對量子物理的理論懵如隔世。”
注意:部分來源提及其為四字成語,但多數權威詞典未标注此屬性,建議使用時注意語境適配性。
懵如(měng rú)是一個成語,形容人或事物愚昧無知,頭腦迷糊,一片空白,不明所以的狀态。
懵如的拆分部首是心(xīn)和木(mù),它的總筆畫數為13畫。
懵如最早見于《莊子·逍遙遊》,用于描述人物的智力或情緒狀态。後來逐漸被用于一般的場合,表達對人們内心迷茫無知的描繪。
懵如的繁體字為懵如。
懵如的古時候漢字寫法與現代相同。
1. 他在課堂上一臉懵如,完全聽不懂老師在講什麼。
2. 面對這個複雜的問題,她顯得有些懵如,完全沒有思路。
3. 孩子問了一個問題,父母親都一臉懵如,不知道如何回答。
懵懵懂懂、懵逼、懵懂無知、懵然不知、懵懂少年
茫然、迷惑、困惑、糊塗
聰明、明智、清醒、機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