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ve with;depend on sb. for a living;sponge upon sb.] 依賴别人過日子
寄食門下。——《戰國策·齊策四》
寄食階層
依附别人生活。《戰國策·齊策四》:“ 齊 人有 馮諼 者,貧乏不能自存,使人屬 孟嘗君 ,願寄食門下。” 唐 鄭谷 《漂泊》詩:“十口漂零猶寄食,兩 川 消息未休兵。”《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九:“﹝ 萬 家﹞家事盡消,兩子寄食親友,流落而終。” 清 沉複 《浮生六記·坎坷記愁》:“至明年壬戌八月,接 芸 書曰:‘病體全瘳。惟寄食于非親非友之家,終覺非久長之策。’” 魯迅 《朝花夕拾·範愛農》:“他後來便到一個熟人的家裡去寄食,也時時給我信,景況愈困窮,言辭也愈凄苦。”
“寄食”是一個漢語詞彙,指依賴他人提供生活所需,多用于形容因自身貧困或缺乏獨立生存能力而依附他人生活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析:
“他幼年失怙,隻能寄食于遠房叔父家中。”
“古代門客制度中,寄食者需為主家提供謀略或勞力。”
如需進一步了解典故或例句,可參考《戰國策》《漢書》等文獻。
寄食是指寄居在他人家裡并依賴其提供食宿的人。這個詞通常用來形容一些沒有自主能力或自己財産的人,在他人家中生活、依賴和倚靠。
寄食的部首是宀和食,宀為家的意思,食表示與食物有關。它的筆畫數為10。
寄食一詞最早見于《晉書·張亢傳》:“寄食故舊之門而攝行群馬之地。”到了《隋書·項讓傳》中,“寄食”則出現在“遊藩與曹魏,寄食山隰”。此後,寄食逐漸被廣泛使用。
繁體字中,“寄食”保持不變。
在古時候,寄食的漢字寫作“寄寓”。
他失去了工作,隻能寄食在朋友家中。
- 寄宿: 寄宿指在他人家中寄居。
- 食客: 食客指在他人家中依賴食物的客人。
- 寄人籬下: 寄人籬下形容寄居在他人家中依賴他人。
近義詞:寄居、依附、倚賴。
反義詞:自立、自足、自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