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察任用。《文選·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接禮貳宮,考庸太室。” 李周翰 注:“庸,用也;太室,明堂也,言考用才能於明堂之宮也。”按,此語原出《書·舜典》:“明試以功,車服以庸。”
"考庸"是一個古語詞,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其核心含義指考核功績、評定勞績,多用于古代職官或人才評價語境。根據權威辭書及古籍記載,具體釋義如下:
考庸(kǎo yōng)
指通過核查、評定以确定功績或勞績的高低優劣。
二者結合,意為通過審查以評定功績,常見于古代官吏考核或人才選拔制度中。
《周禮》注疏中的職官制度
漢代鄭玄注《周禮·天官·大宰》"以八統诏王馭萬民"時提及:"統,猶合也。謂合民以政教……六曰尊貴,七曰達吏,八曰禮賓。" 其中"達吏"即指通過考核(考庸)選拔賢能之吏。
例:"達吏,謂察舉勤勞之小吏也。"(《周禮注疏》)
宋代典章中的考課制度
《續資治通鑒長編》載宋神宗時期推行"考課法",要求"監司考庸州縣官,以四善四最之法"(四善指德義、清慎、公平、勤恪;四最指賦稅、農桑、治安、教化之績),明确以"考庸"作為官吏升遷的依據。
"考庸"與"考績"(考核政績)意義相近,但"庸"更側重勞動付出與實效,如《尚書·舜典》"明試以功,車服以庸",強調以實際功勞定賞賜。
"考功"泛指考核功過(如唐代吏部設"考功司"),而"考庸"特指評定積極勞績,不含過失審查。
明清後,"考庸"逐漸被"考課""考績"等詞取代。現代漢語中僅見于研究古代制度的學術文獻,如清代趙翼《廿二史劄記》評述漢代選官:"刺史考庸屬吏,以六條問事"。
參考資料來源:
“考庸”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考察任用”,具體解釋如下:
考
指考察、審核,源于古代對官員或人才的績效評估()。例如《書·舜典》中提到“明試以功”,即通過實際功績來檢驗能力。
庸
此處意為“任用”,而非常見的“平庸”之義。如《文選》李周翰注:“庸,用也”()。這一用法在《詩經》《左傳》等典籍中也有體現,例如“請始無庸戰”(《國語·越語上》)。
該詞現多用于曆史或文學研究,例如分析古代選官制度時,可引用“考庸”體現以能力為核心的選拔理念。需注意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庸”的含義()。
百年歌半産薄技在身薄行不妨事不諧當唱陳寵任春減詞話玳筵躭情惦記吊拷斷奏獨得之見獨行虎鳳皇曬翅風緻狗彘挂毂錧鎋龜録禬禳嚎叫合境橫衊賀喜華清池昏蒙皎晶晶金選金鴉窘促開門炮累死累活澧水隆恩邏些麻刀帽裠描龍刺鳳謬陋排廢潛德秘行齊後青蝦窮士渠率人名詩軟輪撒頑山隅設喻徒夫土谷祠外方鍡鑸緯説文無點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