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真的意思、即真的詳細解釋
即真的解釋
(1).謂由攝政或監國而正式即皇帝位。《漢書·王莽傳上》:“ 莽 即滅 翟義 ,自謂威德日盛,獲天人助,遂謀即真之事矣。”《初學記》卷九引《帝王世紀》:“ 堯 乃命 舜 代己攝政…… 舜 年八十一即真。” 宋 李綱 《建炎進退志總叙下之上》:“ 道君 自 燕山 密遣使臣齎來,領中有親書八字,曰:‘便可即真,來救父母。’”《東周列國志》第一○三回:“少主嗣位,而君輔之,如 伊尹 、 周公 ,俟王之年長,而反其政;若天與人歸,遂南面即真。”
(2).謂官吏由代理而轉為正式職務。《三國志·蜀志·楊洪傳》:“ 亮 於是表 洪 領 蜀郡 太守,衆事皆辦,遂使即真。”《新唐書·戴叔倫傳》:“ 臯 讨 李希烈 ,留 叔倫 領府事,試守 撫州 刺史……耕餉歲廣,獄無繫囚。俄即真。”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記事二》:“ 劉 時權三司判官,尋即真,俄知制誥。”
詞語分解
- 即的解釋 即 í 就是:知識即力量。 當時或當地:即日。即刻。即席。即景。在即。即興(宯 )。 就,便:黎明即起。 假如,倘若:即使。即便(刵 )。即或。即令。 靠近:不即不離。 到,開始從事:即位。 便就離
- 真的解釋 真 ē 與客觀事實相符合,與“假”、“僞”相對:真誠。真谛。真摯。真心。逼真。認真。真才實學。真知灼見。 确實,的确:真好。真正。真切。 清楚,顯明:看得真。咬字很真。 本性,本原:純真。天真。 人的
專業解析
"即真"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主要可分為日常用法和哲學(尤其是佛學)領域的特殊用法:
一、 日常用法中的“即真”
在日常語言中,“即真”通常表示“立刻成為真實的”或“當下顯現為真實的” 之意。它強調某種狀态、情況或感受在當下、即刻就具有了真實性,而非遙不可及或虛幻的。常用于描述體驗、感受或事态的即時性确認。
- “即”: 意為“當下”、“立刻”、“就是”。
- “真”: 意為“真實”、“不虛假”、“實在”。
- 組合義: 當下/立刻就是真實的;當下顯現為真實的。
- 例句參考:
- 沉浸在這美景中,仿佛置身仙境,感受即真。(強調當下的體驗非常真實)
- 他描述得繪聲繪色,讓人感覺即真。(強調描述帶來的即時真實感)
二、 哲學(尤其佛學)語境中的“即真”
在哲學,特别是大乘佛教(如天台宗、華嚴宗)的義理中,“即真”具有深刻的含義,常指“當下現象(事相)即是終極真理(實相/真如)” 或“煩惱即是菩提” 的哲學命題。它表達的是現象界與絕對真理、衆生與佛性之間“不一不異”、“相即不二”的關系。
- 核心思想:
- 不認為現象(假有/俗谛)與真理(真空/真谛)是截然分離或對立的。
- 主張在當下一念、一事、一物之中,就蘊含着、體現着終極的真理(真如、法性、佛性)。
- 強調修行不必離開現實世界去追求一個外在的真理,而是在當下的生活中體悟真理。
- 代表性表述:
- “即事而真”: 在具體事物上就能體悟真理。
- “煩惱即菩提”: 迷惑煩惱的本質與覺悟智慧(菩提)并非絕對對立,體悟煩惱的本質即是菩提。
- “生死即涅槃”: 生死輪回的本質與超越生死的涅槃境界并非截然分離。
- 權威釋義參考:
-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 對“即”的解釋中包含“相即不二”之義,如“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等,是“即真”思想的具體體現。
-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在闡釋天台宗“一念三千”、“三谛圓融”等教義時,核心即包含“諸法即實相”、“當體即真”的思想,認為現象界本身即是中道實相。
- 《中國哲學大辭典》(張岱年主編): 在解釋華嚴宗“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法界觀時,也體現了“事法界”(現象)與“理法界”(真理)相即不離,現象即真(理)的思想。
“即真”一詞的含義需根據語境判斷:
- 日常層面: 指當下、立刻顯現為真實的感受或狀态。
- 哲學(佛學)層面: 是一個核心哲學命題,指現象(事)與終極真理(理/真如)相即不二,當體即是真實,無需舍離現象另求真谛。此義在佛教哲學典籍和辭典中有深入闡釋。
網絡擴展解釋
“即真”一詞在漢語中有以下兩個主要義項,具體解釋及用例綜合如下:
一、帝王正式即位
指由攝政或監國的身份正式繼承皇位。例如:
- 《漢書·王莽傳》記載,王莽在消滅翟義後,認為時機成熟,開始謀劃“即真”稱帝。
- 《初學記》提到堯讓舜代理攝政,舜在八十一歲時正式“即真”即位。
- 《東周列國志》記載周平王即位時,鄭武公輔政并建議“即可即真”。
二、官職轉正
指代理官員轉為正式任職。例如:
- 《三國志·蜀志》記載諸葛亮表奏楊洪代理蜀郡太守,因其政績出色最終“使即真”。
- 《新唐書·戴叔倫傳》提到戴叔倫代理撫州刺史期間政績顯著,不久即“俄即真”轉為正式職務。
補充說明
“即真”的“真”字本義與“假”相對,此處引申為正式、真實的地位(參考《真字的基本解釋》)。其用法多見于曆史文獻,現代漢語中已不常見。
以上内容綜合了《漢書》《三國志》等古籍用例及多部辭典釋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相關曆史文獻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奧主不羁之民層面長揖成名陳垣地震獨峰駝沸滭改析格五觀文龜闆诃利帝母花樓畫熊話語火罐活套頭堅頑嫉妬譏短金姑聲近照卝人款順魁實朗襟冷玉鱗鱽淋雨莅職廬劇旅宴謀畫腦瓜子尼僧排印旁狎抛聲碰撞欠情清翠曲調确認榮慕掃清身段折揚轼廬熟視無睹歎觀止慆慆天龍八部玩日愒時五精鹹水湖效颦學步小蝦霞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