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由攝政或監國而正式即皇帝位。《漢書·王莽傳上》:“ 莽 即滅 翟義 ,自謂威德日盛,獲天人助,遂謀即真之事矣。”《初學記》卷九引《帝王世紀》:“ 堯 乃命 舜 代己攝政…… 舜 年八十一即真。” 宋 李綱 《建炎進退志總叙下之上》:“ 道君 自 燕山 密遣使臣齎來,領中有親書八字,曰:‘便可即真,來救父母。’”《東周列國志》第一○三回:“少主嗣位,而君輔之,如 伊尹 、 周公 ,俟王之年長,而反其政;若天與人歸,遂南面即真。”
(2).謂官吏由代理而轉為正式職務。《三國志·蜀志·楊洪傳》:“ 亮 於是表 洪 領 蜀郡 太守,衆事皆辦,遂使即真。”《新唐書·戴叔倫傳》:“ 臯 讨 李希烈 ,留 叔倫 領府事,試守 撫州 刺史……耕餉歲廣,獄無繫囚。俄即真。”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記事二》:“ 劉 時權三司判官,尋即真,俄知制誥。”
“即真”一詞在漢語中有以下兩個主要義項,具體解釋及用例綜合如下:
指由攝政或監國的身份正式繼承皇位。例如:
指代理官員轉為正式任職。例如:
“即真”的“真”字本義與“假”相對,此處引申為正式、真實的地位(參考《真字的基本解釋》)。其用法多見于曆史文獻,現代漢語中已不常見。
以上内容綜合了《漢書》《三國志》等古籍用例及多部辭典釋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相關曆史文獻原文。
《即真》是指事物本身的真實性和真相。即表示即刻、立即;真表示真實、真實性。在這個詞中,即和真合并,強調了事物的即時性和真實性。
《即真》這個詞的部首是言字旁,拆分成六個筆畫。
《即真》這個詞源自中國古代文化,經常被用來描述事物的真相和真實性。在古代文獻中,該詞多用于詩歌、文章和經典中。
在繁體字中,"即真"的寫法為「即真」。
在古時候,"即真"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因為漢字的形态隨着時間的演變而有所變化。然而,主要的含義和詞性不會變化。
1. 我們應該以即真的态度面對生活的挑戰。
2. 他的評論以即真的事實為根據。
3. 這本書深入分析了各種社會問題,它揭示了即真的原因和解決方案。
- 真相
- 真實
- 真實性
- 真實感
- 真誠
- 真實無誤
- 實在
- 實際
- 确實
- 不假
- 真切
- 虛假
- 欺騙
- 僞裝
- 虛構
- 虛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