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舊時術士按宮、商、角、徵、羽将姓氏加以分類,稱為“五姓”。《論衡·诘術》:“水勝火,火賊金,五行之氣不相得,故五姓之宅,門有宜嚮。嚮得其宜,富貴吉昌。”《舊唐書·呂才傳》:“至於近代師巫,更加五姓之説。言五姓者,謂宮、商、角、徵、羽等,天下萬物,悉配屬之,行事吉兇,依此為法……又檢《春秋》,以 陳 衛 及 秦 并同水姓, 齊 鄭 及 宋 皆為火姓。或承所出之祖,或繫所屬之星,或取所居之地,亦非宮、商、角、徵,共相管攝。此則事不稽古,義理乖僻者也。”《金史·海陵紀》:“有司圖上 燕 城宮室制度,營建陰陽五姓所宜。”
(2).指 梁 、 唐 、 晉 、 漢 、 周 五代。《新唐書·逆臣傳下贊》:“天将去 唐 ,諸盜并出,歷五姓,兵未嘗少解,至 宋 然後天下復安。”《宋史·儀衛志二》:“國朝承五姓荒殘之弊,事從簡略。”
(3).猶言百姓。 元 吳昌齡 《張天師》第三折:“你引誘嫦娥,輒入五姓之家,纏攪良家子弟。”
“五姓”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和文獻進行解讀,主要包含以下三類解釋:
根據《論衡·诘術》《舊唐書·呂才傳》等記載,古代術士将姓氏按五音(宮、商、角、徵、羽)歸類,用以指導風水、宅向選擇等,稱為“五姓”。例如,《金史》中提到“營建陰陽五姓所宜”,即指根據姓氏對應的五行屬性選擇建築方位。這一分類在唐代被質疑合理性,認為其缺乏曆史依據。
在《新唐書》《宋史》等文獻中,“五姓”特指五代時期的五個朝代:梁、唐、晉、漢、周。例如《宋史》提到“國朝承五姓荒殘之弊”,即指宋代承接了五代戰亂後的社會狀況。
“五”本身也是一個罕見姓氏,主要分布于安徽、河南、四川等地,全國約1.2萬人。據考,該姓源于“伍”姓,為躲避仇家改“伍”為“五”。
如需進一步研究,建議參考《論衡》《舊唐書》等原始文獻(來源:、2、3、5、6)。
《五姓》是指一個家族或群體中共有五個姓氏的現象。在中國,姓氏是人的家族血統的象征,而五姓的出現意味着這個家族或群體來自五個不同的血統。
《五姓》的拆分部首為“亠”,同時也是第一筆的部首。它的筆畫數為五畫。
《五姓》這個詞源于中國古代社會,當時人們普遍以姓氏作為身份的象征。由于不同地區和不同曆史時期的移民、遷徙和婚姻交融,有些家族或群體中出現了共有五個不同姓氏的情況。這個詞是繁體字,其繁體形式為「五姓」。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時候會與現代略有不同。根據古代文獻記載,古時候《五姓》可以寫成「五姓祠」或「五姓族」,以強調家族或群體的重要性。
1. 這個村莊裡有五姓共存,是一個十分特殊的社會現象。
2. 五姓之間的婚姻聯姻使得他們的家族更加龐大。
五官、五光十色、五彩斑斓
五族、五門
同姓、一姓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