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知;熟知。《三國志·吳志·吳主傳》:“天下未定,孽類猶存,士民勤苦,誠所貫知。” 元 鄭光祖 《智勇定齊》第三折:“今日箇 濉河 邊戰退英雄輩,四海聲名貫知。”
“貫知”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指習知、熟知,強調對事物或知識的透徹了解。例如《三國志·吳志·吳主傳》中提到:“天下未定,孽類猶存,士民勤苦,誠所貫知。”此處“貫知”即表達對百姓疾苦的深刻認知。
語境與用法
多用于古代文獻或文學作品中,如元代鄭光祖《智勇定齊》第三折:“今日箇濉河邊戰退英雄輩,四海聲名貫知。”形容聲名廣為人知的狀态。
綜合釋義
該詞由“貫”(貫通、貫穿)與“知”(知曉)組合而成,隱含“全面掌握”的意味,與現代漢語的“通曉”“熟稔”接近,但更具文言色彩。
其他說明
目前未收錄明确近義詞或反義詞,具體語境中的替代詞需根據文意調整。如需完整詞典信息,可參考滬江線上詞典等來源。
《貫知》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通過一貫的思考或實踐去獲得知識或認識。它強調持續不斷地去理解和了解事物,使知識不斷地積累和深化。
《貫知》中的第一個字“貫”是由部首“貝” 和音節“貫”組成,總共12個筆畫;第二個字“知”是由部首“矢” 和音節“知”組成,總共8個筆畫。
《貫知》一詞來源于《論語》,其中孔子在論述學問的時候提到:“貫于無窮者,可以說是乎?”這裡的“貫于無窮”即指通過不斷的學習和思考來探尋事物的無限可能性,積累知識和認識的過程。
《貫知》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貫知」,字形相似,隻是有一些筆畫的差異。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貫字的形狀和現代寫法稍有不同,有些提筆和連接的地方略有不同。而“知”字的古代寫法“至”,其形狀與現代寫法也有些許差異。
1. 他終身緻力于貫知天文地理的研究。
2. 通過實踐貫知,才能真正理解這門藝術。
3. 真正的學者應不斷貫知,追求更高的知識境界。
貫通、貫穿、貫徹、知識、知曉、知音。
了解、領悟、明白。
困惑、迷茫、不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