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鼻皻 ”。鼻尖发暗红色疱点。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百病主治药下·鼻》:“鼻皶,是阳明热及血热,或臟中有虫。”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百病主治药下·鼻》:“梔子:鼻皻面皰,炒研黄蜡丸服,同枇杷叶为末,酒服。” 清 王士雄 《随息居饮食谱·蔬食类·茭白》:“﹝茭白﹞止烦渴热淋,除鼻皶目黄。”
“鼻皶”(也写作“鼻皻”)是中医术语,指鼻尖部位出现的暗红色疱点或红斑,属于皮肤或鼻部病症的一种。以下是综合多来源信息的详细解释:
鼻皶主要表现为鼻尖发红、出现暗红色小疱点,常伴有局部肿胀或灼热感。该病症在古籍如《本草纲目》中被描述为“阳明热及血热”或“臟中有虫”引起()。
现代医学中,鼻皶可能与酒糟鼻(玫瑰痤疮)或局部毛囊炎等皮肤问题类似,表现为鼻部红斑、丘疹或脓疱。治疗需结合抗炎、控油或抗生素手段,建议皮肤科就诊进一步鉴别。
提示:若出现类似症状,建议结合中医辨证与西医检查,避免自行用药。对于反复发作的鼻部皮肤问题,需注意日常清洁、防晒及避免刺激因素。
鼻皶,是一个常用的汉字词语,它的意思是指用于修补或固定鼻子的一种材料。
拆分部首和笔画:鼻皶由“鼻”和“皮”两个部首组成,总共有11画。
来源:鼻皶一词最早出现在明代的《增修词林广记》中,文中描述了使用鼻子背部的皮肤来修补鼻部缺损的方法。后来,随着科技发展,鼻皮修复技术逐渐被鼻梁胶固定所替代,于是“鼻皮”变成了指修补或固定鼻子所用的材料。
繁体字形式:鼻皮(繁体字:鼻皮)。
古时候汉字写法:在古代,鼻皮的写法略有不同,字形是“鼻皮”。当时的汉字写法具有一定的变化,但字义基本保持不变。
例句:他用鼻皮将伤口固定住,以便伤口能够更好地愈合。
组词:鼻炎、鼻腔、鼻孔、鼻涕、鼾声等。
近义词:鼻贴、鼻胶、鼻跳等。
反义词:鼻炎、鼻塞、鼻涕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