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揮涕。《晉書·孝友傳贊》:“孝哉 王 許 ,永慕烝烝。揮泗凋柏,對榥巢鷹。”
“揮泗”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揮泗”指揮灑涕淚,形容極度悲傷或哀痛的情狀。其中:
該詞出自《晉書·孝友傳贊》:“孝哉王許,永慕烝烝。揮泗凋柏,對榥巢鷹。”
此處以“揮泗”描述孝子王許因哀痛而涕淚縱橫,結合“凋柏”(枯柏)的意象,強化了悲怆氛圍。
“揮泗”與“揮涕”同義,均指擦拭涕淚的動作,但“泗”更側重涕淚交融的狀态。古代文獻中多用于表達對親人離世、忠孝難全等情感的真摯流露。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權威詞典如《漢典》或《晉書》原文。
《揮泗》是一個成語,意指揮動手中的泗水澆滅大火,比喻憑着一己之力盡力撲滅災難。也可引申為盡心盡力去解決問題或擺脫困境。
《揮泗》的部首是手(扌),由手寫作揮,水(氵)寫作泗。其中,揮的筆畫數為5,泗的筆畫數為9。
《揮泗》來源于《晉書·神異傳》:“帝提撕發,自揮泗以救之。”意指晉朝時,皇帝發現自己頭發着火,立即用手中的泗水撲滅,故事傳為佳話,後來成為了這一成語的來源。
《揮泗》的繁體字為「揮泗」。
在古代,寫作「揮泗」,沒有簡化的「揮泗」,兩個字的形狀和現代相比稍有不同。
1. 他面對困難時揮泗而出,積極尋找解決的方法。
2. 面對災難,我們應該揮泗救火,共同努力。
組詞:揮灑、揮手、揮擊、揮霍。
近義詞:奮勇、撲滅、鞠躬盡瘁。
反義詞:袖手旁觀、事不關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