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鄂博的意思、鄂博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鄂博的解釋

蒙古語obuga、oboo譯音。意為石堆。遊牧民族地區用土石壘成高堆,插上旗杆,作為路标或界标,叫做“鄂博”。有些用作界限的山河,也叫“鄂博”。 清 龔自珍 《蒙古台卡志序》:“鄂博:以山為鄂博,以河為鄂博,以壘為鄂博,二十五部落如其境。”《清史稿·兵志八》:“鄂博者, 華 言石堆也。其制有二:以壘為鄂博,以山河為鄂博。” 章炳麟 《訄書·封禅》:“因大麓之阻,絫土為高,以限戎馬,其制比於 蒙古 之鄂博。”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鄂博(è bó)是漢語中對蒙古語“oboo”的音譯詞,指蒙古族、達斡爾族等北方遊牧民族用于祭祀或标記地界的石堆,亦稱“敖包”。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鄂博是“用石塊、土塊等堆積成的堆子,多作界标或路标,蒙古族等也用來祭祀”。該詞在清代文獻《欽定大清會典事例》中已有記載:“蒙古交界處所,無山河為标識者,以鄂博為志”,印證其曆史功能。

從文化人類學角度,鄂博具有雙重屬性:既是具有宗教意義的祭祀載體,也是草原地區的地理标識物。蒙古族傳統中,鄂博祭祀儀式包含繞行、獻哈達、添石塊等環節,體現自然崇拜與祖先信仰的融合。中央民族大學《民族詞典》指出,鄂博文化圈覆蓋蒙古高原及周邊牧區,現存最古老的鄂博遺址可追溯至13世紀。

語言學層面,“鄂博”屬于漢語中外來詞範疇,其構詞方式為直接音譯。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漢語外來詞詞典》将其歸為“民族語借詞”,與“戈壁”“胡同”等詞同屬蒙語借詞序列。現代使用中,“鄂博”多用于曆史文獻及學術研究,日常語境中“敖包”更為常見,如民歌《敖包相會》的傳播加速了後者的大衆化進程。

網絡擴展解釋

“鄂博”是蒙古語詞彙的音譯(蒙古語:obuga/oboo),意為“石堆”或“堆子”,是蒙古遊牧民族傳統的地理标志和文化符號。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與結構

鄂博由石頭、泥土、草等材料堆砌而成,通常呈圓錐形或塔形,頂部插有旗杆或樹枝,并懸挂經幡、哈達等物品。其結構簡單但具有明确的象征意義。

2.主要用途

3.曆史記載

清代文獻如《蒙古台卡志序》《清史稿》均提到鄂博的用途,描述其“以山為鄂博,以河為鄂博,以壘為鄂博”的多樣形式。章炳麟等學者也對其文化意義進行過考證。

4.文化演變

鄂博在蒙古族文化中逐漸衍生出“敖包”的别稱,部分地區的敖包祭祀活動演變為傳統節日(如那達慕),成為民族凝聚力的象征。


注:需注意“鄂博”一詞在漢語中亦為人名(如演員鄂博),與地理文化概念無關。如需擴展宗教或邊界相關細節,可參考曆史文獻或民族志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八百裡駁貝文讒短嘲嘲翅翰崇習叢芳大得人心典貼彫廢惡林凡夫訪覓烽偵割分更調顧惜和擾闳襟誨心毀宅見許矯令絞缢攬工老根人家練師寥寥可數六馬仰秣緑衣元寳漫反射鳴鹿鬧掃髻内園小兒能有批扞辟寒钗聘接前進士清室青霞意輕飏群龍軟頑三足鼈觞酒設供審慎行事市場調節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松音瑣心特工婉媚味欲五洲四海線性表小邦晰理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