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 先輅 ”。天子或諸侯使用的一種用象牙裝飾的正車。《書·顧命》:“先輅在左塾之前,次輅在右塾之前。” 孔 傳:“先輅,象;次輅,木。金、玉、象皆以飾車,木則無飾。”一說即木辂。 蔡沉 集傳:“先輅,木輅也。”《書·顧命》:“先輅在左塾之前,次輅在右塾之前。” 孔 傳:“先輅,象;次輅,木。金、玉、象皆以飾車,木則無飾。”一說即木辂。 蔡沉 集傳:“先輅,木輅也。”《左傳·襄公二十六年》:“ 鄭伯 賞入 陳 之功,三月甲寅朔,享 子展 ,賜之先路、三命之服,先八邑。” 漢 張衡 《東京賦》:“奉引既畢,先輅乃發。”
(2).指聖王之道。《楚辭·離騷》:“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 王逸 注:“路,道也。言己如得任用,将驅先行,願來隨我,遂為君導入聖王之道也。”
(3).猶先行。《三國志·魏志·崔琰傳》:“未聞王師仁聲先路,存問風俗,救其塗炭,而校計甲兵,唯此為先,斯豈鄙州士女所望於明公哉!”《宋書·柳元景傳》:“今王旗北掃,當令仁聲先路。” 唐 薛用弱 《集異記·于凝》:“﹝ 凝 ﹞令僮僕先路,以備休憩。”
(4).猶先河。 清 阮元 《書梁昭明太子文選序後》:“《兩都賦序》‘白麟’、‘神雀’二比,‘言語’‘公卿’二比,即開 明 人八比之先路。” 清 歐陽巨源 《<官場現形記>序》:“限資之例,始於 漢 代,定以十算,乃得為吏,開捐納之先路,導輸助之濫觴。”
“先路”一詞在漢語中有多重含義,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古代禮制中的車辇
指天子或諸侯使用的象牙裝飾的正車,源自《尚書·顧命》的記載。但對此存在不同解讀:孔安國認為“先辂”是象辂(象牙裝飾),而蔡沈在《書經集傳》中主張其為木辂(未經裝飾的木質車)。這種分歧反映了古代禮制研究的複雜性。
聖王之道
見于《楚辭·離騷》名句“來吾道夫先路”,王逸注解為引導君主遵循聖王之道。此處“路”通“道”,強調政治理想與治國方略的指引性。
行動上的先行
多用于軍事或政治場景,如《三國志》中“仁聲先路”指軍隊未至而仁德之名已傳播,唐代文獻亦有用例描述派人提前探路的行為。
文化源流中的先河
清代學者阮元等用其比喻開創先例,如“開明人八比之先路”指八股文體的源頭,強調事物發展的曆史脈絡。
《先路》是一個詞語,它的意思是指“先行的道路”或者“先進的道路”。它蘊含着要先走好道路、先走好前進的方向的含義。
《先路》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先(先聲母xian,部首先)和路(筆畫11,部首足)。先部表示優先、首要的意味,路部則表示與道路相關。
《先路》是一個現代詞彙,目前沒有查到它的古代來源。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
根據我的查詢,古代沒有找到《先路》這個詞的确切寫法。
1. 他們在追求進步的道路上選擇了先路,赢得了成功。
2. 作為領導者,我們要為團隊指明先路,帶領大家快速前進。
先知、先鋒、先進、路線、道路、前進
前進、進步、創新、發展
後退、落後、停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