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殷 諸侯名。《禮記·明堂位》:“昔 殷紂 亂天下,脯 鬼侯 以饗諸侯。”《戰國策·趙策三》:“昔者 鬼侯 、 鄂侯 、 文王 , 紂 之三公也。 鬼侯 有子而好,故入之於 紂 。以為惡,醢 鬼侯 。”按,《史記·殷本紀》作“九侯”。
關于“鬼侯”的詳細解釋如下:
鬼侯是商朝末期的諸侯之一,與鄂侯、周文王(西伯昌)并列為商纣王時期的“三公”。據《禮記·明堂位》和《戰國策·趙策三》記載,纣王因鬼侯之女未得寵愛,将其殺害,并殘暴地處死鬼侯(施以“醢刑”,即剁成肉醬)。
在《史記·殷本紀》中,鬼侯被記為“九侯”,可能是因古代文字通假或傳抄差異所緻。其封地位于今河北磁縣一帶,又稱“九侯城”或“鬼侯城”。
鬼侯原為北方遊牧民族“鬼方”的首領,歸順商朝後受封為侯。其部族後因纣王暴政被滅,殘餘勢力被周文王分封給晉國始祖唐叔虞。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提及“鬼侯”有“行為奇特之人”的引申義,但此用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建議以曆史記載為主。
以上内容綜合了《禮記》《戰國策》《史記》等古籍及考古研究結論。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或知網文獻。
《鬼侯》是一個中文詞語,用來形容一個人行為怪異、古怪而又難以捉摸的人。鬼侯通常指的是那些有着離奇思維和特殊行動的人,他們的行為常常超出了常人的預期和理解。
《鬼侯》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兩個部首,分别是“鬼”和“侯”。其中,“鬼”是指幽靈或者隱藏在陰暗地方的神秘力量;“侯”是指位高權重、地位顯貴的人。
拆分成筆畫則為:鬼(8畫)+ 侯(8畫)。
《鬼侯》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起源較早。在古代常用于形容那些在智慧、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上與常人不同的人。這個詞在文學作品和口語中使用廣泛,用以描繪具有特殊性格的人。
《鬼侯》的繁體字為「鬼侯」。
《鬼侯》在古代的漢字寫法可能略有不同。古代《說文解字》中的形聲字典解釋為「侯 卽後也鬼不可得久息也また依也依鬼而治者侯也」。
1. 他平時行事奇怪,真是個鬼侯。
2. 這個小鎮上有個鬼侯,經常晚上出現在街上。
3. 這個電影中的反派角色非常鬼侯,讓觀衆無法捉摸。
鬼影、鬼神、鬼怪、鬼鬼祟祟、神秘莫測、神奇莫測
怪異、古怪、奇特、異類、怪人
正常、普通、常人、平庸、一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