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掉包。 元 鄭廷玉 《金鳳钗》第三折:“我想那戳包兒賊漢,栽排下不義之財。” 明 陸容 《菽園雜記》卷七:“京師有婦女嫁外京人為妻妾者,初看時,以美者出拜,及臨娶,以丑者換之,名曰戳包兒。”
“戳包兒”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和來源:
原義指“掉包”
該詞最早見于元代雜劇《金鳳钗》和明代《菽園雜記》,指暗中替換物品的欺詐行為。例如明代記載中,女子出嫁時用丑者替換美貌者,即稱“戳包兒”。
北方方言中的引申義
現代北方方言(如北京話)中,“戳包兒”被用作成語,意為揭發秘密或揭露隱藏之事,強調将不為人知的行為公之于衆。
使用場景差異:
需注意,兩種含義的權威來源不同,使用時應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戳包兒》是一個常見的中國方言詞語,主要用于描述人們在社交媒體或線上聊天中發送短而友好的回答。下面将進一步介紹這個詞的含義、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一些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戳包兒》表示以友善和愉快的方式進行對話,通常用于回答他人的問題或進行簡短的交流。這個詞語的使用旨在營造輕松、友好的溝通氛圍。
《戳包兒》這個詞由三個部首組成:手(扌)、攵(攴)和口。其中,“手”表示動作,“攵”表示“敲打”的意思,“口”則代表口音。根據這個拆分,可以得到這個詞的筆畫數為11畫。
《戳包兒》一詞最初在中國北方方言中流行,後來逐漸在全國範圍内使用。它源于民間口語交流,被廣泛運用于網上聊天、社交媒體和即時通訊工具中。
《戳包兒》這個詞的繁體字為「戳包兒」。
按照古代漢字寫法,可以将《戳包兒》寫作「戳㧔兒」,其中的「㧔」是指「敲打」的意思。
1. 你今天過得如何?
戳包兒,挺不錯的!謝謝你的關心。
2. 星期六要一起去看電影嗎?
當然戳包兒啦!我很期待。
《戳包兒》這個詞沒有明确的前綴和後綴,通常獨立使用。
近義詞包括“友好回應”、“友善回答”。
反義詞包括“冷漠回應”、“無視”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