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茅草濾酒。也指古代祭祀的一種儀式。語本《左傳·僖公四年》:“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古代祭祀時将酒自茅束上澆下,糟留茅中,酒汁自茅束滲透下流,像神飲之。 唐 于邵 《釋奠武成王樂章·亞獻終獻》:“茅縮可緻,神歆載融。” 宋 蘇轼 《江漲用過韻》:“江流儻席卷,社酒期茅縮。”
“茅縮”是一個源自古代文獻的詞語,其含義與祭祀儀式相關,但在不同語境中可能存在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茅縮”指古代用茅草濾酒的祭祀儀式,典出《左傳·僖公四年》:“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
具體流程:将酒從成束的茅草上澆下,酒糟留在茅草中,酒汁則滲透下流,象征神靈飲用。這是周代祭祀中的重要環節,體現了對神靈的敬畏。
在文學作品中,該詞常被引申為祭祀的代稱,例如:
提到“茅縮”為成語,表示“畏縮不前”,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典籍或主流詞典,可能是現代誤傳或混淆其他詞語(如“龜縮”)所緻。建議優先參考《漢語大詞典》《左傳》等文獻中的傳統釋義。
提示:若需了解古代祭祀儀式的完整流程,可查閱《周禮》《禮記》等典籍,或參考、2的原始出處。
“茅縮”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茅草上縮起來,形容植物受到幹旱或寒冷等惡劣環境的影響而彎曲、枯萎的樣子。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艹”和“缶”,其中“艹”是植物的象形字,而“缶”是象征容器的象形字。
茅縮這個詞的繁體字是茅縮,形狀相似,隻是字體書寫上有些許不同。在古代,茅縮的寫法會有一些變化,如茆縮、茅蓑等。不同地區和時代的漢字書寫也可能會有一些差異。
例句1:天氣幹燥,田裡的小麥茅縮了一大半。
例句2:寒冷的冬天,花園裡的花草都開始茅縮了。
近義詞:凋謝、萎縮、萎蔫
反義詞:茂盛、生機勃勃
茅草、茅屋、茅舍、縮影、縮短、縮水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