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無限制地隱瞞一切真實情況欺騙人。 金 馬钰 《滿庭芳·歎世》詞:“鎮日謾天昧地,不顧神明。”
“謾天昧地”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如下:
一、基本釋義
指無限制地隱瞞真實情況欺騙他人,含有毫無道德底線、欺瞞天地的貶義色彩。該詞由“謾天”(冒犯上天)和“昧地”(愚昧對地不敬)組合而成,強調行為或言辭惡劣至極,違背天地道義。
二、出處與典故
最早見于金代道士馬钰的《滿庭芳·歎世》詞:“鎮日謾天昧地,不顧神明。” 此句批判了世人終日欺瞞天地、背棄信仰的劣行。
三、用法與特點
四、使用場景
適用于描述極端欺騙行為,如欺詐、背信棄義等場景。例如:“他謾天昧地僞造證據,最終難逃法律制裁。”
提示:如需更多例句或延伸用法,可參考權威詞典來源(如、3、5等)。
《謾天昧地》是一個成語,意思是說話或言論荒謬無稽,違背常理,令人難以置信。它是由兩個成語組成的,即《謾山塞海》和《昧地瞞天》。
《謾天昧地》的拆分部首分别是“讠”、“日”和“木”,拆分筆畫分别是9畫、4畫和4畫。
《謾天昧地》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典籍《易經》中的一句話:“九四謾谞,吉。”後來,人們将“謾谞”這個詞加以發展和演化,形成了現今的成語《謾天昧地》。
《謾天昧地》的繁體字是「謾天昧地」。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存在着一些差異。據考證,古時候《謾天昧地》的寫法是“蹣跧昧地”。
他的言論如此荒謬,完全是在謾天昧地。
謾罵、謾罵、天昏地暗、天昏地暗等。
胡言亂語、無稽之談、荒謬可笑。
真實可信、合情合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