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結跏趺坐”的略稱。1.佛教中修禅者的坐法:兩足6*交叉置于左右股上,稱“全跏坐”。或單以左足押在右股上,或單以右足押在左股上,叫“半跏坐”。據佛經說,跏趺可以減少妄念,集中思想。《無量壽經》卷上:“哀受施草敷佛樹下跏趺而坐,奮大光明使魔知之。” 宋 張世南 《遊宦紀聞》卷四:“小師之趨東室也,急欲化去,跏趺不盡一腳。”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續黃粱》:“豁然而寤,見老僧猶跏趺座上。”
(2).泛指靜坐,端坐。 宋 蘇轼 《又次韻二守同訪新居》之一:“也知蔔築非真宅,聊欲跏趺看此心。” 宋 陸遊 《别王伯高》詩:“香奩贈别非無意,共約跏趺看此心。”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跏趺漢語 快速查詢。
"跏趺"是佛教禅修中的專業術語,具體釋義如下:
一、基本定義 指盤腿而坐的修行姿勢,腳背置于大腿根部。這種坐法源于印度,後隨佛教傳入中國,成為僧人禅修的标準姿勢()。
二、坐姿分類
三、宗教意義 • 修行功能:據《佛經》記載,此坐姿能減少妄念,幫助集中精神入定 • 象征意義:全跏坐中的"降魔坐"被認為可降服心魔,"吉祥坐"則象征福慧增長 • 適用範圍:常見于佛像塑造和僧人禅修,也用于瑜伽等修行體系()
四、引申含義 在文學作品中常被引申為"靜坐""端坐"之意,如蒲松齡《聊齋志異·續黃粱》中"其旁有短幾,幾上置骰盆一,跏趺搖橐"的描寫。
該詞發音為jiā fū,注意"趺"字不讀作fù。現代語境下,此詞多用于佛教文化、古典文學研究等領域。
跏趺(jiā fū)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坐禅時的一種特殊坐法,雙腿交叉盤坐,腳掌放在對方大腿上。這種坐位在佛教和道教中常常被用于修行、冥想和打坐。
跏趺這個詞彙的部首可以分解為“足”和“行”,其中“足”表示腳,而“行”則表示行動。它的總筆劃數為12劃。
跏趺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春官宗伯·肆人》中,形容官員入内觐見之禮節。後來經過演變,跏趺逐漸被用于描述坐禅時的姿勢。在繁體字中,跏趺的寫法為「跏躍」。
在古代,漢字寫法經曆過多次變遷。根據《說文解字》的記載,跏趺的古代字形為「跏葛」。其中「跏」描繪了坐姿,「葛」表示坐墊。這個字形也反映了古代人們坐禅時使用葛藤坐墊的情況。
1. 修行者沉默地跏趺坐在一旁,專心緻志地冥想。
2. 和尚雙手合十,跏趺在地,向衆人宣講佛法。
1. 靜心跏趺:指靜心冥想或打坐。
2. 跏趺坐:用于形容打坐姿勢。
蓮花座、盤腿坐、腳腕盤于對側大腿上。
躺卧、站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