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潤文官的意思、潤文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潤文官的解釋

為翻譯的佛經修飾文字的官員。 宋 置。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錄》卷上:“ 太平興國 中,始置譯經院於 太平興國寺 ,延梵學僧翻譯新經。始以光祿卿 湯公 悅 、兵部員外郎 張公 洎 潤色之,後 趙文定 、 楊文公 、 晁文莊 、 李尚書 維 ,皆為譯經潤文官。”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潤文官是中國古代,尤其是唐代,在官方組織的佛經翻譯機構中設置的一個特殊官職。其核心職責是負責對翻譯完成的佛經文句進行修辭潤色、文字修飾和文風統一,以确保譯文的流暢性、典雅性并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從而提升佛經的可讀性和傳播效果。

主要職責與特點:

  1. 文字修飾與文風統一: 佛經原文(主要是梵文)與漢語在語法結構、修辭手法上差異巨大。直譯往往生澀難懂。潤文官的任務就是運用其深厚的漢語文學功底,對初步翻譯的經文進行加工,調整句式、選用更貼切優美的漢語詞彙、運用恰當的修辭(如對仗、排比等),使譯文既忠實于原意,又符合漢語的審美和表達規範,達到“文質兼美”的效果。他們緻力于使譯文“文通字順”,便于中土僧俗理解和接受。
  2. 審閱與定稿: 潤文官通常由精通儒學、文學造詣極高的朝廷官員或著名文人擔任。他們在翻譯團隊中扮演着“最後把關者”的角色,對翻譯初稿進行審閱、修改和最終定稿,确保譯文的語言質量達到官方要求的标準。
  3. 協調溝通: 在大型譯場(如唐代玄奘主持的譯場)中,翻譯工作分工精細,有譯主、證義、筆受、綴文等多個環節。潤文官需要與其他環節的成員(特别是負責初步翻譯的“筆受”和負責初步調整語序的“綴文”)溝通協作,理解原意,再進行高層次的文字潤色。

曆史背景與意義: 潤文官制度在唐代臻于完善,尤其在唐太宗、高宗時期官方大力支持佛經翻譯的背景下。設立潤文官體現了古代中國對佛經翻譯質量的高度重視,特别是對譯文文學性和可讀性的極緻追求。這不僅是翻譯技術上的需要,也是佛教本土化過程中的重要一環。通過潤文官的加工,深奧的佛經教義得以用典雅流暢的漢語呈現,極大地促進了佛教思想在中國的傳播、接受和融入中華文化。潤文官的存在是古代中國翻譯史上“文”與“質”(直譯與意譯)辯證關系的體現,強調了譯文在目标語言文化中的可接受性。

權威參考來源:

  1. 《宋高僧傳》卷三《譯經篇論》: 贊甯在此篇中詳細記載了唐代譯場的組織結構和分工,明确提到了“潤文官”的職位及其在譯場中的重要作用,是研究唐代佛經翻譯制度的核心史料之一。來源: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CTEXT) - 《宋高僧傳》 (可搜索具體卷章)。
  2. 方廣锠:《佛教文獻研究十講》 (方廣锠文集): 現代佛教學者方廣锠在其著作中對佛教文獻的形成、翻譯與流傳有深入研究,其中必然涉及對古代譯場制度(包括潤文官)的探讨和分析。來源: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數據庫 (NSSD) 或相關學術出版社出版物。
  3. 《貞元新定釋教目錄》等經錄: 唐代的佛教經錄(記錄佛經翻譯情況的目錄學著作)在記載譯經題記時,有時會記錄參與翻譯的人員及官職,為考證潤文官的具體人物和活動提供了史料依據。來源:大藏經線上數據庫(如CBETA中華電子佛典協會)或相關古籍整理本。
  4. 王亞榮:《唐代譯場研究》: 這是一部專門研究唐代佛經翻譯機構的學術著作,對譯場的運作流程、人員構成(包括潤文官)有系統詳盡的考證和論述,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來源:學術專著,可通過圖書館或學術數據庫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潤文官”是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的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下略有差異,但核心指向與文字修飾相關的職責:

  1. 佛經翻譯修飾官
    該詞最早出現于宋代,指專門負責潤色、修飾翻譯佛經文字的官員。宋代朝廷設立譯經院(後改名傳法院),在翻譯佛經過程中,除僧人翻譯外,還需文官對譯文進行文字潤色,确保内容流暢典雅。例如北宋名臣趙安仁、楊億等曾任此職。

  2. 詞義演變與廣義理解
    現代語境中,該詞有時被引申為泛指在文職崗位中負責潤色、優化文字工作的人員,強調通過文字處理提升政務或文書效率。但這一用法更偏向現代泛化解釋,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補充說明:曆史文獻如《春明退朝錄》記載,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湯悅、張洎等為首批潤文官,其職責不僅是文字修飾,還需參與譯經的審定,具有文化傳播與宗教管理雙重意義。

别人正在浏覽...

杯盤舞冰川期筆氣不猶猜拳行令齒如含貝除落撮鹽入水大瘠刀法頂費鍍金恩舊簠簋不飾貢布關竅冠绶規條瘑疥河東獅子火鈎煎和肩井翦爪節鼓精明句絕考生阃職連頭帶尾買奸夢刀門徑面皮愍恤莫不成内部膩滞胚芽诮駡青穟勸哄惹發人等戍罰作叔獻頌論蹋鸱巾韬旒同源異派玩誦微雕歍悒相覓象軒枭捷小料小死下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