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死的意思、冒死的详细解释
冒死的解释
不顾生命危险。《后汉书·寇荣传》:“臣诚恐卒为豺狼横见噬食,故冒死欲诣闕,披肝胆,布腹心。”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二:“有 振武 都头卒,不堪一行人须索,忽操白6*刃入斫 圣美 ,其子冒死直前护救。” 清 金和 《围城纪事·咏盟夷》:“冒死入奏得帝命,江水汪汪和议定。”
词语分解
- 冒的解释 冒 à 向外透或往上升:冒烟(.烟往上升;.发怒)。冒汗。冒尖。 不顾(恶劣的环境或危险等),顶着:冒雨。冒险。冒死。 不加小心,鲁莽,冲撞:冒失。冒昧。冒进(不顾具体条件,急躁进行)。 用假的充当真的,假托:冒牌。冒充。冒名顶替。 复盖:“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贪污:“贪于饮食,冒于货贿”。 古同“帽”。 古同“瑁”,玳瑁。 姓。 冒 ò 〔冒顿(?)〕中国汉初匈奴族的
- 死的解释 死 ǐ 丧失生命,与“生”、“活”相对:死亡。死讯。死刑。死囚。死棋。死地。生离死别。死有余辜。 不顾生命:死志(牺牲生命的决心)。死士(敢死的武士)。死战。 固执,坚持到底:死心塌地。死卖力气。 无知觉:睡得死。 不活动,不灵活:死结。死理。死板。 不通达:死胡同。死路一条。 过时,失去作用:死文字。 极,甚:乐死人。 ' 生活 笔画数:; 部首:歹; 笔顺编号: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冒死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冒死"是一个汉语动词,表示不顾生命危险去做某事,强调行为者明知有极高的死亡风险,但仍然决心采取行动。其核心在于突出极度的危险性和巨大的勇气或决心。
以下从词典学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
基本释义:
- 冒着死亡的危险;不顾性命。指为了某种目的(如完成任务、表达意见、救助他人等)而甘愿承受可能丧命的巨大风险。这体现了行为者将某个目标置于自身生命安全之上的决绝态度。
-
词性:
- 动词。常作状语(如“冒死进谏”、“冒死相救”),也可作谓语(如“他冒死冲入火海”)。
-
结构分析:
- “冒”:动词,本义指顶着、不顾(危险、恶劣环境等),引申为不顾及、不避讳。
- “死”:名词,指死亡、丧失生命。
- 组合“冒死”即“冒着死亡(的风险)”,形象地表达了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行为。
-
语义特征与辨析:
- 极高风险性:区别于一般的“冒险”,“冒死”特指涉及生命危险的程度极高,几乎是九死一生的境地。
- 主观决断:强调行为者是明知有生命危险而主动、清醒地选择行动,并非意外或不知情。
- 目的性:通常带有强烈的目的驱动,如尽忠、救人、抗争、传递重要信息等。
- 褒义色彩:虽然描述的是危险行为,但通常隐含对行为者勇气、忠诚、牺牲精神的肯定(具体褒贬需结合语境)。
- 近义词辨析:
- 冒险:范围更广,泛指从事有风险的活动,风险程度可高可低,不一定危及生命。
- 拼命:强调竭尽全力,不顾一切,可能包含但不限于不顾生命危险,也可能指不顾健康、精力等。
- 赴汤蹈火:成语,比喻不避艰险,奋勇向前,与“冒死”意思相近,但更具比喻色彩和书面语特点。
-
权威引用与例句: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冒死”的解释为“不顾生命危险(去做某事)”。例如:“冒死进谏”。
- 《汉语大词典》:收录“冒死”,释义为“不顾生命危险”。例如:“《史记·刺客列传》:‘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秦王必喜而见臣,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见陵之愧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不可奈何,乃遂盛樊於期首函封之。于是太子豫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装为遣荆卿。燕国有勇士秦舞阳,年十三,杀人,人不敢忤视。乃令秦舞阳为副。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治行。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改悔,乃复请曰:“日已尽矣,荆卿岂有意哉?丹请得先遣秦舞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何太子之遣?往而不返者,竖子也!且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忼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其中荆轲刺秦王的行为,即是典型的“冒死”之举。
- 实际应用例句:
- 古代:大臣冒死向皇帝直言进谏。(突显忠诚与勇气)
- 战争:战士冒死穿越火线运送补给。(突显职责与牺牲)
- 现代:记者冒死深入战地报道真相。(突显职业精神与追求)
- 救援:消防员冒死冲入火场救人。(突显奉献精神)
网络扩展解释
“冒死”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及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冒死”指不顾生命危险去做某事,强调在明知可能危及性命的情况下仍选择行动。拼音为mào sǐ,其中“冒”有“顶着风险”之意,“死”则指死亡威胁。
二、出处与用法
-
历史文献
- 《后汉书·寇荣传》记载:“臣诚恐卒为豺狼横见噬食,故冒死欲诣阙,披肝胆,布腹心。”
- 《三国志》中亦有“臣冒死以闻,唯陛下察焉”的表述,体现古代臣子为谏言甘愿冒险的态度。
-
文学与口语
常见于描述忠义、紧急或危险情境,如《三国演义》中“冒死而来”的对话,或现代造句“战士冒死抗敌”。
三、近义词与翻译
- 近义词:拚命、拚死、舍命。
- 外文翻译:英语为“brave death”,法语译为“braver la mort”。
四、使用场景示例
- 历史/战争:士兵冒死传递情报。
- 现代语境:记者冒死揭露真相(如提到的“冒死拍摄现场”)。
- 文学创作:角色为正义或信念冒死行动,如“冒死觐见”。
五、注意事项
该词多用于书面或正式表达,日常口语中较少使用。需注意语境是否适合强调“生命危险”的严肃性。
别人正在浏览...
案牍之劳霸世悖傲辨括憯憯倡踊耻居人下崇阿丑娸钿螺钓歌顶门心董统恶客忿颣隔室公正不阿害不好嗐声跺脚花攒锦簇骄敬矫舌角吻积坏檕梅井华酒人灸足龛室寇雠林阿柳陌花丛銮刀曼矰毛骨悚然没事村腼覥密布迷眩摩拊木瓜山仆死趋战攘争仁人志士人言人众日气蛇甲深眇实德释疑十指仓瘦生顺涂私货私问讬阴文政谢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