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失和得。指事之當否、成敗、利弊、優劣等。《易·繫辭下》:“因貳以濟民行,以明失得之報。” 韓康伯 注:“得其會則吉,乖其理則兇。” 孔穎達 疏:“失則報之以兇,得則報之以吉。”《後漢書·陳蕃傳》:“陛下宜採求失得,擇從忠善。” 宋 曾鞏 《永安縣君李氏墓志銘》:“性有能否,行有失得。一當於理,士有不克。”《醒世恒言·獨孤生歸途鬧夢》:“ 遐叔 見了這般險路,歎道:‘萬裡投人,尚未知失得如何,卻先受了許多驚恐!’”
(2).特指弊病、失誤。《後漢書·王符傳》:“﹝ 王符 ﹞志意藴憤,乃隱居著書三十餘篇,以譏當時失得。”《資治通鑒·漢獻帝建安二年》:“将軍舉動,不肯詳思,忽有失得,動輒言誤,誤豈可數乎!”
失得在漢語中是由“失”與“得”兩個單字組合而成的複合詞,其含義需結合二者的本義及古典文獻用例綜合理解。以下是權威解析:
損失與獲得
“失”指喪失、錯過,“得”指獲取、實現。二字并列構成反義複合詞,強調事物發展中的損益關系。
例證:
《周易·系辭下》:“失得勿恤。” 指不必過度憂慮得失(孔穎達疏:“失,謂失其所有;得,謂得其本無”)。
《論語·陽貨》:“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 後演變為成語“患得患失”,凸顯對得失的焦慮心态。
是非;正确與錯誤
“失”引申為過失、錯誤,“得”引申為得當、正确。此義項多見于上古文獻。
例證:
《尚書·呂刑》:“惟良折獄,罔非在中。察辭于差,非從惟從。哀敬折獄,明啟刑書胥占,鹹庶中正。” 孔傳:“非從其辭,惟從其本意,無失得有罪。” 此處“失得”指斷案是否公允。
二者在先秦已并列使用,漢代後逐漸凝固為複合詞,但現代漢語中多被“得失”替代,僅保留于特定語境(如成語、仿古表達)。
《漢語大詞典》(1997年縮印本,第1583頁):
失得:
① 失與得。指事之成敗、損益或利弊。
② 特指弊病、缺陷。
③ 引申指是非,正确與錯誤。
王力《古代漢語》(中華書局,1999年,第245頁):
“失得”屬反義并列結構,與“動靜”“寒暑”同構,反映古人辯證思維,常見于先秦哲學文本。
當代語境中,“失得”獨立使用較少,多見于:
參考資料:
“失得”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結合不同來源的信息綜合如下:
字面解釋
由“失”(失去、喪失)和“得”(獲得、得到)組成,字面指失去與獲得的辯證關系。
引申義
指事物的當否、成敗、利弊或優劣,常用于描述人生際遇中的得失平衡。例如《易經·系辭下》提到“明失得之報”,即得失的因果關聯。
曆史文獻中的含義
現代應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人生、事業或決策中的得失權衡,如“得不償失”即源于此概念。
部分文獻中,“失得”還特指弊病或失誤。例如《後漢書·王符傳》提到“譏當時失得”,即批評時政的弊端。
“失得”既包含“失去與獲得”的辯證關系,也延伸至對事物優劣、成敗的判斷,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如需更完整的文獻例句,可參考《易經》《後漢書》等古籍。
邦經标流舶船承舍塵鞅雠忌刺螫詞序催索大水釣罩笛床疊破缸磚宮祠官練寒單含汙忍垢耗顇橫梁黃庭客徽聲賈董僭盜交經狡笇基本詞彙爵弁擴聲器寥阒立身行己滅寶恁疊評識翹思惬惬勤儉持家泉源曲取忍屑入骨相思如水赴壑三結合三朔晌飯上進心山祇山中宰相石道松解太初曆胎誨甜俏梯己投淵土運甕中捉鼈窩兒裡橫五雲毫遐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