寵待的意思、寵待的詳細解釋
寵待的解釋
指皇帝給予恩遇。《三國志·魏志·曹爽傳》:“ 爽 字 昭伯 ,少以宗室謹重, 明帝 在東宮,甚親愛之。及即位,為散騎侍郎,累遷城門校尉,加散騎常侍,轉武衛将軍,寵待有殊。”《晉書·徐邈傳》:“每被顧問,輒有獻替,多所匡益,甚見寵待。”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錄》卷下:“ 李載義 自司徒為太保, 王智興 自司徒為太傅,二人卒,俱贈太尉,是以上公寵待宗臣,餘雖有功可遷保、傅,而掌武之尊不可得也。”
詞語分解
- 寵的解釋 寵 (寵) ǒ 愛:寵愛。寵兒。寵信。寵幸。得寵。失寵。争寵。 縱容,偏愛:别把孩子寵壞了。 妾:納寵。 推崇:尊寵。 辱 筆畫數:; 部首:宀; 筆順編號:
- 待的解釋 待 à 等,等候:待到。待旦。拭目以待。 以某種态度或行為加之于人或事物:對待。招待。待遇。待人接物。 将,要(古典戲曲小說和現代某些方言的用法):正待出門,有人來了。 待 ā 停留,逗留,遲延:你
網絡擴展解釋
“寵待”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chǒng dài,其核心含義是“特别優待、給予特殊照顧”,最初多用于形容古代帝王對臣子或後妃的特殊恩遇。以下是詳細解析:
1.詞義構成
- “寵”:本義為偏愛、尊崇,強調地位或情感上的特殊關注。
- “待”:指對待、待遇,組合後表示通過具體行動體現的優待。
- 整體含義:通過地位高者(如皇帝)的偏愛,給予對象超出常規的照顧或禮遇。
2.曆史背景與典型用法
- 古代宮廷場景:主要用于描述皇帝對臣子、妃嫔的恩寵。例如:
- 《三國志·魏志·曹爽傳》記載,魏明帝對曹爽“寵待有殊”,即賦予其遠超其他臣子的官職和信任。
- 《晉書·徐邈傳》提到徐邈因進谏有功而“甚見寵待”,體現其因才能獲得特殊待遇。
- 政治語境:常與官職晉升、封賞等行為關聯,反映權力關系中的特殊恩典。
3.現代延伸與使用注意
- 適用範圍:現代用法已不局限于帝王,可指上級對下屬、長輩對晚輩的特别關照,但需注意語境,避免濫用。
- 文學色彩:多用于書面或曆史叙述,口語中較少出現。
4.與其他近義詞的區分
- “寵愛”:側重情感偏愛(如父母對子女)。
- “優待”:適用範圍更廣,不強調地位差異(如對客人的禮遇)。
- “寵待”:隱含地位高低差異,且強調通過具體行動體現的特殊待遇。
“寵待”濃縮了古代等級制度下權力與恩惠的關系,現代使用時需結合具體語境,避免混淆。如需更全面的古籍例證,可參考《三國志》《晉書》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寵待這個詞是用來形容對待寵物或者特定的對象時表現出的溫柔、關愛和呵護的态度。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宀部,右邊是待部。它的部首是宀部(宀是早期宮殿房屋的象形字,表示住所),待部(待意味着等待、候着)。寵待的意思起源于古代的中國文化,強調了人與動物之間的親密關系和相互關懷。寵待在繁體字中保持一樣的拆分和筆畫,沒有變化。在古時候漢字寫法中,寵待的寫法依然保持不變。下面是一個關于寵待的例句:我對我的貓咪非常寵待,每天都給它提供美食和溫暖的床鋪。
另外一些和寵待相關的詞彙有:呵護、關愛、寶貝、親近。這些詞彙都強調了關心和照顧他人的态度。
相反的詞彙是冷漠、忽視、疏遠,它們表示不重視、不關心和不照顧的态度。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